關閉→
當前位置:文字吧>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歷史教學論文參考(實用精品多篇

歷史教學論文參考(實用精品多篇

文字吧 人氣:9.45K

歷史教學論文參考(實用精品多篇

歷史是一門內容相當豐富的綜合性人文學科,它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找到的歷史教學論文範文參考(實用優秀6篇,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論文 篇一

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言,我認爲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更爲重要。"一個人的創造力究竟能被開發到什麼程度,能否爲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創新精神乃是開發創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麼,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我認爲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這是由"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於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爲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瞭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爲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②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着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願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捨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

。俄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於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造性的思維。"③審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就是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去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2、這也是由審美教育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

教育學認爲,無論自然形態的審美對象,還是社會形態的審美對象,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審美教育就是透過美的具體、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審美教育也是透過美的事物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人們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審美教育的特點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並激勵人們去行動。

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着極其豐富的審美教育的因素。歷史是人類生活和鬥爭的記錄,歷史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若"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後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後之詞,元以後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築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蹟,無不於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寶庫。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創新精神的審美因素,這些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現,就必然會充分影響學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正如段繼楊先生所說:"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美育是理所當然的。"⑤

二、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現實作用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就是求佳意識。這種意識表現爲好奇性,想象性,敢於冒險,敢於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從不滿足於已知,樂於、敢於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蘇霍姆林斯基說:"將勞動人民的強大創造精神及其對於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種種觀念滲進兒童的心靈和智慧,在他們的心靈中,就會激發出爲人類的創造精神、思維和技巧而驕傲的情感。"⑥歷史教材中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極其豐富: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

出,到哥倫布的"新大陸"發現;從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祖沖之,到把一年的週期精確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從萬里長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從雲岡、龍門石窟的大佛到希臘的雅典衛城;……這些都是人們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美的創造的歷程。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動學生,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創新熱情是隨着創造者對創造目標及其意義的認識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熱情是創造的動力,它一旦與創新意識結合,就會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從而掌握創造者的整個身心,發揮強大的動力。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必須從審美教育入手。馬克思說,美感就是人在創造性勞動中感到各種本質力量發揮作用的樂趣。"美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追求,它推動人去創造,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創造者,之所以能長期進行創造性勞動,就是因爲他們體會到創造的本質是美的。"⑦李時珍爲了祖國的醫學事業而嚐遍百草;鄧稼先爲"兩彈"事業奮鬥到最後一息;諾貝爾因實驗被炸得遍體鱗傷卻歡呼勝利……歷史教學中,這些美的形象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3、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

創新意志是創造者自覺地確定創造目標,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實現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

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灘出於岸,水必湍之;行高於衆,人必非之。"創造必然會遇到挫折和阻撓,有時還會遭到別人的嘲笑和挑剔,這就需要創新者的勇氣和膽魄,需要創新者的堅強的信念和頑強意志。"任何一個人,如果缺乏勇氣和膽魄,怕權威、怕困難、怕失敗,那麼,他的首創精神和想象力就會受到束縛,創造潛能最終也會喪失殆盡。"⑧歷史教材中,從手執漢節十九年不降的蘇武,到不畏權貴堅持"神滅論"的範縝;從堅持"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所監禁七年而毫不動搖的布魯諾,到踏遍全國各地、歷盡十年艱辛,雖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終成《史記》的史馬遷;……這些鮮明的、具體的美的形象,對於提高學生的創新勇氣,堅定學生創新信念,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有極大益處。誠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歷史教學論文 篇二

歷史教學是透過對人類歷史發展脈絡的整理,讓學生實現其對人類社會發展軌跡和社會運動規律的總結。在歷史教學當中,會涉及大量史料和歷史人物,歷史學習的難點在於對歷史資料的記憶和整理。而多媒體技術則可將文字性的歷史資料,透過聲音、圖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示出來。在歷史資料的整理中,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當中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上,歷史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爲學生播放其個人的歷史傳記電影及相關視頻。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我們的課堂往往是基於對人物及歷史事件的記誦。由於大的歷史環境的缺失,學生往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命運走向的認識不清晰。而這便無法實現其對歷史必然性和歷史規律的掌握。而傳記電影,往往是以歷史人物的一生爲主線,將歷史人物放置到大的歷史背景當中,透過對其一生的經歷,展現其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的重大作用。多媒體教學在歷史課堂的運用,有效彌合了歷史發展與現實環境之間時間的阻隔,實現了歷史場景的再現。而這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整體把握和感知。另外,透過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對歷史文物有着更爲直觀的把握。在歷史課本之上,往往以小面積彩圖出現的文物圖片,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而歷史教師透過多媒體教學系統,利用互聯網從網絡上下載大批清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這種視覺化效果更好的課堂效果,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氣氛,大大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喜愛之情。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猛發展,在另一維度上,也大大提高了課堂組織的效率和課堂效果。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得以大大加強,豐富的史料和大量的更爲詳實的歷史記錄讓本來扁平化的歷史課堂和歷史人物,凸顯出其棱角,展現其個性。學生聽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背景和人物歷史作業的把握,可以有效實現對歷史發展軌跡邏輯和規律的把握。在多媒體教學的環境中,歷史課堂由單純的記憶性質的學科,變成內涵更爲廣闊具有深厚人文色彩、具有歷史深度的科學。這一轉變,也使得其內涵更加廣闊。

二、多媒體環境下歷史課堂知識結構展示的發展

歷史學科的性質決定,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關鍵是對其歷史脈絡的整體把握。在這一主題之下,學生透過對史料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記憶,才能形成能夠貫穿歷史發展的整體架構與歷史空間的構成。在多媒體環境下,歷史課堂知識的總結,可以透過多媒體技術予以更好的展示。

首先,歷史教師透過對歷史事件因果聯繫的把握,將歷史發展的脈絡與空間,進行綜合整理。在教學提綱的整理中,教師可以以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脈絡爲主線,整理出一條線索,將全部的知識點納入其中。而對於比較分析的題目,歷史教師則透過對相同題材具有相似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對於相同主題的考點,比如以中國的稅收制度爲例,將不同歷史時期的財政稅收制度進行組合,讓學生形成具有針對性的記憶。

其次,在歷史知識結構展示的方式,也隨着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歷史教師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和相關考點,透過圖表、表格、圖像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學生在進行知識點的記憶時,其不僅僅再是對文字的記憶,而是對整個歷史學科的史學思維和史學邏輯進行整合學習。而這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空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歷史教學論文 篇三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習環境變得輕鬆起來。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理解。有著名教育學家曾經表示,每個人都有求知慾望,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其激發出來。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營造學生獨立思考的環境,讓其多多發言和提問題,能夠有效發展其思維能力。比如在講解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拿破崙方面的內容時,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是如何評價拿破崙的?學生們暢所欲言,部分學生認爲其非常傑出,也有人認爲其不過是時勢造英雄,還有人理智地認爲要一分爲二地看待。對於學生的每種意見,教師都應該給予恰當的分析與評價,多加以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課堂氛圍就比較熱烈和民主。其次,多采用幽默的語言。比如在九年級下冊《世界經濟全球化》章節的講授過程中,若應用太多的經濟學術語言,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因此需要運用幽默語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比如,在對《美國獨立戰爭》一課進行講解時,就可以運用一些學生們非常熟知的網絡語言:高富帥的華盛頓娶了瑪莎這個白富美寡婦。這種語言可以有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人物形象也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採取合理的表達方式。

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表現會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結合課程內容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方法。首先,課前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如組織學生閱讀一些相關的歷史讀物。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開闊後,就能更加有效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必要的引導,雖然文學作品和歷史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但是在閱讀歷史資料的過程中需要持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另外,學生對於知識類型有着不同的興趣,教師應該從整體出發,科學安排教學問題。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給應用過來,促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精彩,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了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識,選擇的教學方式應是直觀和形象的,如對課本劇進行編寫和表演等。雖然歷史早已成爲過去,但是學生透過編排歷史劇,使自己和歷史故事之間的距離得到了有效縮短。比如在對八年級上冊《紅軍不怕遠征難》進行講述時,筆者讓學生扮演導遊的角色,假裝帶領大家重新走一次長征路。學生只有對紅軍長征的年代、路線、人物等種種元素熟悉,方可以扮演好這個角色,因此學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實踐研究表明,透過扮演歷史劇,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並且能夠將不同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也能得到拓展。課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吸收消化情況,透過鼓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該對課堂中表現比較積極的學生加以肯定和表揚,鼓勵其積極發言和思考,這些學生的積極性會對同班同學產生帶動作用。教師還應積極利用課下時間與學生探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是回答學生不懂的問題,這樣的互動交流有利於學生既可以獲得知識又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研究學生的愛好和興趣,以便更好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能夠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自覺主動地學習。對於初中歷史教學來講,需要依據學科內容,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納入考慮範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力培養其探究能力,進而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作者:林華中 單位:廣西北流市六麻鎮初級中學

第二篇:初中歷史教學故事選擇原則

一、歷史故事選擇的原則

1.真實可靠,符合歷史本真。

梁啓超曾說:“史料爲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強調真實性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同樣也是歷史教學不可打破的底線,更是選擇歷史故事必須遵循的原則。所以,教師在編選歷史故事的時候,要做到以史實爲依據,要有據可考。對於野史、傳說與道聽途說的故事情節是不能進課堂的,這極易讓學生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即便是爲了增強故事的生動性所採取的虛構與想象,也不能信口雌黃、誇大其詞。應該以史實爲基礎,進行合理的想象,儘量展現歷史的本來面目。

2.針對性強,服務課程目標。

歷史故事的主要作用是爲教學服務的,故事是手段,教學纔是目的。歷史故事不能脫離教學目標,爲講故事而講故事,我們不能爲了博得學生一笑而選擇低俗的故事,我們也不能把歷史課演變爲故事會。歷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爲依託,落實課程目標,使學生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準確把握課程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緊緊圍繞突破教學重難點而選擇故事。透過故事,把複雜的問題變爲簡單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變爲具體的問題,把枯燥的記憶變爲生動的講述。這樣的故事才能真正成爲落實課程目標的有效工具。

3.生動形象,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其生動性,生動的故事對於中學生有着極強的吸引力。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歡歷史故事,但未必喜歡歷史課,就是因爲我們的歷史課堂教條古板,我們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堆砌的知識點,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泯滅無遺。所以,我們編選的歷史故事要生動有趣。做到情節要曲折、人物要豐滿、語言要感人,實現歷史故事的動情的目的。

4.啓發誘導,引發思維訓練。

“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學中所選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機,……要有思維的價值,這對培養學生的史學意識與思維能力至爲重要。”(趙士祥語)利用歷史故事教學絕不是單單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已,最主要的是引發學生對於歷史事件的思考,鍛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探究歷史本質與以史爲鑑的思維方式。教師在選編歷史故事的同時,要創設能夠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思維。結合故事情節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使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

二、歷史故事選擇的途徑

1.從各種教材中來。

現行的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故事的寶庫,也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這裏所說的教材包括歷史教科書、教師教學參考書、歷史地圖冊、地方歷史課程,這些資源中包含着豐富的故事素材。對於教科書中的故事要刪繁就簡,設計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對於教學參考書的素材還要改編爲口語化的故事,使其生動形象,符合學生的語言特點;對於地方課程也要選擇和課程標準緊密聯繫的故事進行運用。

2.從歷史著作中來。

經典歷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也充滿了歷史故事,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像《史記》、《戰國策》、《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都是傳世之作。例如在講楚漢戰爭時,插入“鴻門宴”和“約法三章”的故事,能夠幫助學生探究劉邦勝項羽拜的主要原因。

3.從文藝作品中來。

文史不分家,許多文學作品都取材於宏大的歷史場景,許多文學家本身就是史學家。浩瀚的文學作品爲我們提供豐富的歷史故事資源,包括唐詩、宋詞、元曲、散文、小說、戲劇、對聯、民謠、諺語、快板、成語等。例如,結合講解“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能夠生動描繪淝水之戰中前秦苻堅戰敗而倉皇逃跑的狼狽情景,進而探究前秦失敗的原因。

4.從經典影視中來。

影視作品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並且和學生的喜好比較接近。影視作品也爲我們選擇故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當前的很多歷史劇充滿了戲說的成分,這就需要我們精心選擇,對於不符合歷史真相的情節要刪除,並且要給學生說明,正本澄源。我們儘量選擇紀實片爲主的影視故事,像《國寶檔案》、《探索•發現》等。選好歷史故事是故事教學的重要環節,這需要教師擁有堅實的史學功底,更需要歷史教師廣泛閱讀,厚積薄發;善於積累,左右逢源。

作者:曹傳和 單位:平原縣第三中學

第三篇:學生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影響

一、採用歷史教學影響學生的必要性

1.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總的來說,就是給予學生全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爲優秀的人才,能夠爲國家爲社會做貢獻。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需要得到智力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也需要增長文化知識並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瞭解歷史人物及事件,增長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探索,從而形成優秀品質,促進自身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因此歷史教學需要不斷完善改進,關注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學生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僅僅來源於課本,課外讀物,歷史電視劇等也是學生了解歷史的來源。處於效益需求,很多歷史電視劇以及讀物中出現了擅改歷史的現象,甚至有些作品還對封建思想加以肯定。這顯然與現今社會的歷史觀,價值觀等相悖。學生在這種作品的長遠影響下,很容易產生不良的歷史觀,甚至在自身思想素質上有消極影響。學生的年紀還小,他們的判斷力還不強,需要他人的正確引導。歷史教學能夠給予學生完善的教學,引導學生以正確的觀念看待歷史,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應當重視歷史教學的多重教育價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二、採用歷史教學影響學生的策略

1.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歷史是由人民羣衆創造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悠久的歷史畫卷中,雖然一些傑出的人物對於歷史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但是絕不能產生“英雄決定歷史”的錯誤觀點,教師要始終堅持科學的人民歷史觀,同時使學生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讓學生以科學的觀念看待歷史,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收穫更多。例如,在學習建築奇觀這一章節時,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書中所顯示的各種優秀建築,雖然很多是由統治者下令建造的,但卻都摻雜着人民羣衆的智慧和汗水。比如秦國的長城,建築宏偉,能夠抵禦外敵,是由無數人民合力建造的,甚至有人爲此付出了生命。這些普通的羣衆用他們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奇蹟,但是卻沒有在歷史的丹青上留下點滴痕跡。這正顯示了人民羣衆的平凡與偉大,同時也是對人民歷史觀最有力的說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加深對人民歷史觀的理解和認識,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人生觀。

2.推動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歷史的不斷髮展中,有些人物的身影十分耀眼。他們有着崇高的理想以及堅定的意志,從人民以及國家的利益出發,不斷奮鬥,爲自己的理想付出時間甚至生命。教師透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講評,能夠引導學生髮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爲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所影響,從而推動自身身心的良好發展。例如,在學習這一章節時,可以看到譚嗣同,康廣仁等人爲了改變當時國家內外交困的狀況,積極尋求變革,不畏強權,最終爲此犧牲。從他們身上,學生能夠看到堅強愛國的品格,從而激發學生的敬佩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再比如,在學習貞觀之治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了解和認識李世民這個人物,學生透過學世民採取的一系列政策能夠發現他禮賢下士,勤政愛民的優秀品質。這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教材知識的過程中爲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努力向他學習,形成樂意接受建議等優秀品質。所以教師對於歷史人物的講評能夠影響學生,推動學生不斷完善自身,努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

3.激發學生的民族以及歷史責任感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見,有數不清的歷史人物爲了民族爲了國家而奉獻自己的一生,不畏艱險。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希望。歷史教學應當透過鮮明的歷史人物以及相關事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激發學生的民族以及歷史責任感。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教師能夠帶領學生認識孫中山、黃興、蔡元培以及孫武等許多的革命人士,他們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爲了民族以及國家的崛起而不斷鬥爭。透過對於這些人物的認識以及事蹟的瞭解,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調動他們的民族以及歷史責任感,從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也可以將時事政治與歷史教學相結合,拉近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的代入感,從而激發學生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並付出不懈努力。所以歷史教學中教師的精心組織以及科學引導能夠激發學生民族以及歷史責任感。

4.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學習歷史,則能夠讓學生與很多高尚的人對話,學習他們的優秀品格,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歷史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文化知識,還能夠增長學生做人的學問。優秀的歷史人物能夠給學生形成標榜,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透過對歷史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看到大膽直諫的魏徵,英勇犧牲的劉胡蘭,不畏強權的林則徐。透過對於歷史事蹟的詳細瞭解以及對人物的深刻認識,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從而形成優秀的思想品德。對於歷史的不斷學習,能夠讓學生不斷了解各種優秀人物,認識到他們的思想,品格以及情感,從而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並最終指引學生的行動。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克服不良嗜好,從而不斷進步。所以歷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總結

時代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對於教育教學也有着新的需求。過去的教學理念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學生髮展的需要。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未來的建設者,如果學生不能受到科學的教育,就難以成爲優秀的人才,難以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身力量。響應時代的召喚,歷史教學也應當有所變革,積極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歷史教材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精心組織歷史教學,以靈活有趣的方式引領學生去了解歷史人物及事件,使學生受到知識和觀念上的雙重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李學珍 單位:雲南省玉溪市元江三中

第四篇:初中學生歷史教學探析

一、以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初中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他們對直觀而形象的圖片更感興趣,圖片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文字相比,圖片更具直觀性與形象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同時圖片也是記錄與承載歷史資訊的重要手段,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重視圖片教學既能突出歷史學科的特徵,增強教學的活力,又符合初中生的求知特點與認知規律,這正是構建活力課堂,實施快樂教學的重要手段。爲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圖片的運用,要善於運用課本插圖、歷史圖片等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以激起小學生更爲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本插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教師做精練而生動的解說。這樣的教學圖文並茂,不再是單一的語言描述或是閱讀文字,而是讓學生將文字材料與圖片資訊結合起來。直觀的圖片更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衝擊,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快樂,同時圖文結合更能讓學生從直觀的圖片中有更爲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二、以多媒體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歷史所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人與事,具有不可再現性,許多教師認爲歷史課就是要讓學生記住這些歷史史實,造成歷史教學枯燥無味,學生不愛學,不樂學,而失去了歷史的學科功效。採用現代資訊技術可以將那些已發生過的人與事直觀而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實現歷史再現教學,這樣的教學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結合特定的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來理解歷史,更加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爲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計算機的特殊功能,從互聯網巨大的資訊資源庫中選取相關的歷史圖片、影視劇片斷等來將歷史真實地再現出來,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之中,實現學生的快樂參與和主動思考。這樣的教學跨越了時空,讓整個教學更具形象性與真實性,更能將學生帶入豐富的歷史畫卷中,使得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三、以問題增強教學的懸念性,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這種好奇心正是推動學生不斷求知的內在動力。透過巧妙地設計問題可以改變以往教師機械的照本宣科,而是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的機械灌輸、學生的被動參與,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基礎上的主動學習與知識構建,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更能享受到歷史學習所帶來的樂趣。爲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密切聯繫具體的教學內容,要善於在知識的重難點處來巧妙地設計問題,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引導學生以問題爲主線來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知識的主人,促進學生歷史素養與綜合水平的整體提高。

(一)匯入時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匯入環節能否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成敗。如果只是平鋪直敘,整個教學就會如同一潭死水,無法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參與度不高。而以問題來匯入,更能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帶着明確的目的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

(二)以問題來突出重難點,加深學生的理解

重難點的突破一直是制約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知識的重難點處來設計問題,更能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從而使學生透過紛繁的歷史表象來達到對歷史規律的理性認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三)以問題來進行課堂小結

既可以問題來總結本節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又可以問題來延伸學生的認知,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爲學生開闢更爲寬廣的認知空間,引導學生來展開更爲豐富的探究活動。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引向生活,從歷史引入現實,這樣更加利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加利於學生綜合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結語

總之,歷史是素質教育下的一門重要學科,肩負着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重要責任。我們要重視歷史學科教學,改變傳統枯燥而單一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快樂而主動地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愛上歷史學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張雪松 單位:河北省遷安市大五里鄉大五里初級中學

第五篇:初中歷史教學社會熱點運用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社會熱點的意義

一是融入社會熱點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社會熱點本身就是學生較爲關注的內容,他們茶餘飯後都在討論這些熱點,而將其納入教學設計之中,擺上桌面進行探究,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將更爲濃厚。

二是融入社會熱點有助於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社會熱點來源於生活,與歷史知識相比更具生活氣息,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可以實現對歷史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拓展。

三是融入社會熱點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感知體驗。

社會熱點往往是學生熟悉的內容,將這樣的資訊融入歷史教學中,在分析探究和理解把握環節學生會感到更加親切,能增強學生的感知體驗。

四是融入社會熱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歷史學習中,可以將當前一些社會熱點與歷史教學內容相比較相結合,以極具震撼力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思維辨析能力,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社會熱點的嘗試

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嘗試選取與教材相關的社會熱點融入教學設計中,在教學組織環節加以靈活運用,效果非常明顯。

一是在古今對比之中運用社會熱點明晰道理。

古今往往有着許多相通之處,而提高學生思維辨析能力,可以藉助於一些現代社會的熱點並將其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明晰道理。例如在教學《商鞅變法》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商鞅變法中的“徒木立信”和當前政治改革中的“一諾千金”相對比。在講述商鞅變法懲治貪官污吏舉措時,還可以結合當前巡視制度、紀檢制度改革,紀委體系調整等諸多熱點,讓學生對當前廉政建設和國家改革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是在思想教育之中運用社會熱點昇華情感。

初中歷史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教育,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昇華學生的情感。例如講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列舉當前我國南海紛爭、東海紛爭,讓學生對比分析爲什麼在南海、東海紛爭中周邊一些國家不敢蠢蠢欲動,並告訴學生那是因爲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防實力有了顯著的增強,中華民族不再是一頭熟睡的雄獅,而是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巨人。這樣的社會熱點對比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從中國近代史的血淚之中受到深刻的民族責任感教育,並立志爲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再比如在《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熱點內容,無論是航天飛船上天,還是蛟龍號深潛海底,都是當今科技發展最前沿最尖端的成果,透過對比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油然而生。從古代科技的發展到現代科技的領先,學生感悟到了中華兒女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

三是在深刻分析之中運用社會熱點拓展思維。

拓展學生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的角度與空間,達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比如在《人民軍隊的建立》一課教學中,筆者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延伸到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隊,再到當前較爲熱點的軍隊反腐,一方面讓學生從這些社會熱點中感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在整治軍隊腐敗、提高軍隊戰鬥力方面所採取的英明舉措,另一方面也客觀分析了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問題,如軍隊腐敗、用人不當、實戰能力不強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合社會熱點的思考

將社會熱點與初中歷史教學結合起來,是活躍歷史課堂、提高教育效果的一項創新。教師在將二者有效結合過程中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要保證思想引領性,所選取的社會熱點要適合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充分發揮好以史爲鑑、以古論今的作用。第二個是要保證素材的生動性,選取的社會熱點最好能夠有影音資料、圖像、數據和文字等,這樣的形式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把握。三是要保證思維拓展性。所運用的熱點要具有代表性,要廣爲人知,要對學生起到激發興趣、提高思維分析能力的作用,使其成爲歷史教學的有效補充。

作者:張威 單位:江蘇徐州市睢寧縣樑集中學

第六篇:初中歷史教學及圖片教學

1.圖片資料的合理使用

雖然圖片資料在教學中使用會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歷史教學中並不是有越多的圖片就有越好的效果。教學活動就是以教學爲主,並不是圖片的展覽,教師要努力的是使同學從圖片中走到歷史中來。所以可以做到以下事項:第一點要做到的是精選圖片。我們使用的教學圖片是浩瀚歷史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接受歷史知識呢?所以教師要篩選大量的圖片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圖片,對歷史能夠真實的反應或是真的能表現歷史過程的圖片,不要弄一堆相似的圖片來加入到學生教學中來,這樣會使得學生找不到應該學習的重點。第二點就是要指導圖片的使用。教師必須使學生知道怎麼看圖,指導學生在看圖時注意事項和圖片與課本的聯繫,也可以用圖片來對課文進行一個補充。有很多的時候,課本上的圖片是沒法用語言來形容的,也是語言不能取代的,圖片可以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較深的印象,不像文字留給學生的印象永遠是乏味和枯燥的,比不了圖片給人的親近感。第三點是對學生主觀性和能動性的調動。在課本中會有很多的複雜歷史地圖,這之中有很多的地理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是無法接受的,學生也沒有這麼高的知識水平,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就要老師利用所有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這些圖片可以有簡化的解圖方式。例如在鄭和下西洋的這一課中,涉及到的路線圖問題時,教師就要在課堂上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也可以用世界地圖來做輔導,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理解,對這些內容學生可以知道什麼知識,這樣的適當發揮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是由學生描繪路線圖,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樂趣。

2.初中歷史圖片教學對老師的要求

2.1教師要能夠駕馭課堂,把圖片和歷史教學內容聯繫在一起。

必須做到精彩和生動,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時不可以把圖片代替文字教學,這就是對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考驗。歷史教學中可能一次就用到五六張的圖片,對這些圖片在什麼時候加入,加入的多少,如何解釋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加入這些圖片之後學生會有什麼反應,這些都是細緻的教學技巧。對於教師來說更要觀察學生的反應,考慮會有什麼問題來作爲以後教學的經驗。

2.2教學圖片的針對性要強,切記囫圇吞棗。

歷史教材圖片衆多,但是包含的內容卻是長短不一,有的是對教學的重點有很好的表現,但是有的一些圖片對重點就是沒有幫助,只有一個說明的作用而已。在有限的教學課堂時間內,教師沒有辦法或是沒有必要詳細的對每一副圖片進行解釋,只要將學生引入到所學的知識中就可以,依據的是這節課教學計劃中的內容有多少,這些圖片在教學內容中應該佔據多大的比例和精力,如果搞不清這些,很可能在教學中就將教學的重點變淡甚至跑題,對學生來說是無用功,對教師來說就是沒有按時的完成教學計劃。

3.圖片使用中存在的誤區

教師在對圖片資料的使用上,會經常的對一些誤區犯錯誤,這些是必須要注意的,總結了下列幾種情況:①選擇的圖片過多並且很複雜,這些圖片並沒有將真正的主題凸顯出來。②教師對自己選擇的圖片並不能確保真實性,圖片的不真實性在教學中是最大的忌諱,真實永遠是歷史的主題,對於這一點卻沒有被教師正式的注意到,有很多時候把一些漫畫、電視劇、海報來作爲輔助材料拿到課堂的講解上來,但往往這些媒體資料是不夠準確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所以教師在使用圖片資料的時候要嚴格的注意這些問題,將圖片資料真正的運用到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來。

4.結語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要是這個活動會有很多的人蔘與進來,這就必須要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而教學工作更是多人蔘與進來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橋樑。作爲課堂的引導者,教師有職責來指引學生去吸收課堂的知識,所以最重要的職責是讓學生更好的來學習和吸收知識,這纔是每一個教師應該考慮的事情。將圖片教學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就是一大進步,也是較好的教學方式。

作者:劉希花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實驗中學

第七篇:初中歷史教學網絡資源研究

一、網絡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積極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對教學改革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及其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網絡能夠爲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提供豐富參照。

教師在設計歷史教學方案時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廣開思路、博採衆長,最爲便捷有效的途徑就是透過網絡蒐集全國各地歷史教學經驗技巧,再與自身教學結合起來,使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夠有效增強。

2.網絡資源可以增加初中歷史教學資訊量。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豐富的資訊作爲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透過大量的歷史史實、歷史小故事等豐富課堂容量,能讓學生對歷史教學活動更加有興趣,更加投入地參與其中。網絡資源可以爲歷史教學提供海量資訊,教學課件不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3.網絡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還是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聯網知識海洋中,學生只要用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搜尋到答案。

二、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重視網絡的作用,並將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就應重點抓住以下四個環節。

1.藉助網絡資源廣泛蒐集初中歷史教改經驗。

當前,初中歷史教改百花競豔、百家爭鳴,教師要善於藉助網絡瀏覽歷史教學網站、各地教育部門或是學校的網站、知名教育專家的博客等,蒐集大量的資訊,獲得寶貴的經驗,並恰當運用到自身教學工作中。

2.藉助網絡資源豐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只是一條大綱,這就需要教師增加大量的資訊豐富其內涵,從而實現生動課堂的打造。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網絡資源拓展歷史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學技術的明珠》教學中,筆者分時間段展示從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近十年等不同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悟到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有效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網絡蒐集大量的圖像視頻、圖表資料,以製作輔助課件與教材內容的教學相配套,打造生動的歷史課堂,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把握。

3.藉助網絡操作手段吸引學生有效參與互動。

許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只發揮了其演示功能,卻沒有重視互動功能的發揮。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互動環節加以突破,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踊躍發言,而且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點,更要求學生走上臺來進行演示。筆者在課件設計時專門設定了一些花絮,當學生點擊正確答案時屏幕上立即出現了禮花四射以及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受到鼓勵。當學生點擊了錯誤的答案時,畫面上則出現了熊大熊二拿着榔頭砸光頭強的場景,學生鬨堂大笑,回答錯誤的窘境也一掃而空。這樣的操作手段較好地體現了趣味性,爲枯燥的歷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4.藉助網絡手段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拓展能力培養,藉助網絡補充相關的背景資訊、人物資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學生分析研究,從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例如在《秦末農民起義》一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補充了秦末的社會發展狀況、農民生活水平以及剝削制度等等。這些資料有文字敘述,也有影視作品中的圖像資料,使學生對秦末社會的發展狀況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爲接下來的分析研究掃清了障礙,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

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網絡資源應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重點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一是處理好網絡與教材的關係。網絡資源的補充要始終教材爲中心,不能偏離教材。二是處理好網絡與教師的關係。無論網絡資源多麼豐富,教學課件多麼精美,師生互動始終是教學的主旋律,教師要着力發揮好啓發引導的作用,不能被教學課件牽着鼻子走。三是處理好網絡與創新的關係。網絡資源並非拿來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把其中與教學關係密切的部分提取出來,與其他資料有機整合成爲教學課件,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作者:任樹娟 單位:江蘇徐州市睢寧縣第二中學

第八篇:初中歷史故事歷史教學論文

一、歷史故事的選擇和作用

歷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歷史真實性與生動啓發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對於偏好直覺感官的初中生來說,好的引導和啓發也能樹立鞏固其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用心選擇,既重要又有趣。

具體的選取原則有幾點:有趣是首先因素,每個學生成長經歷不同,“有趣”的定義也沒有標準,教師在選取故事前要對學生的接受情況瞭然於胸才能做到講歷史故事時揮灑自如;故事要引導正確價值觀,積極向上富有感染力的歷史故事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正義感,因而選取故事時要留意故事本身具有的情感傾向;主題明確是故事是否發揮作用的基礎,教師選擇故事時不僅要考慮到其真實生動性,更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發展模式;立足課本緊貼實際,以課本知識爲核心,以史喻今可在教學課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其中。

(二)化燥爲活,既理解又創新。

一是歷史故事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重在研究過去發生的人和事及規律,學習無法重演和複製的內容是歷史學科的難點所在,將枯燥呆板的史實轉化爲鮮活的歷史人物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教師以生動真實的語言再現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助於抓住學生注意力讓其從被動轉爲主動學習,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學習難點。二是歷史故事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我們看問題首先要分清主次,選取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並不是目的。我們旨在以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故事來引導課本內容的發展,以故事來擴寬學生的思維。三是歷史故事有利於培養學生們正確的感情價值觀,將歷史故事穿插於歷史課堂不只是爲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爲了讓學生從學習中體會文章的思想與內涵,在增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樹立並鞏固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情感傾向。

二、歷史故事的運用策略

明確了歷史故事的選擇原則和積極作用後,我們所做的便是化理論爲實踐。教師在課堂以講爲主,他們必須保證自身對課本內容和學生情況有全面的瞭解,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的情節結構。

對於形象思維佔主導的初中生,教師講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學生聽課的首要因素。好的開頭是吸引學生聽故事的關鍵,開頭一定要以最具特色的語言開頭,例如,以生活中的實例引起下文,具體的人物故事情節要分層展開,教師可以憑藉抑揚頓挫的語調讓學生思維緊跟自己,或是留下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合理的構建故事情節往往能讓學生不自覺深入其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其獨立地分析理解歷史的能力。

(二)恰當地運用時機。

歷史故事不能單單是提神的工具,它更應作爲一種引導。歷史內容繁冗複雜,一節課的時間也不會都用於講故事來引發學生興趣。我們這裏可以透過舉例來說明何時講故事比較好。比如下午課學生一般睏意來襲,教師可使用歷史故事匯入新課程,讓學生在開篇就提起興趣;講到重難點問題時,可以透過歷史故事爲學生設定情境,比如在講《夏、商、西周的興亡》這一節時,設計了夏桀商紂、姜太公等歷史故事,教師可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自導自演,配以歷史思維,有利於學生記憶課本重點;教師要懂得把握歷史情節與歷史故事的邏輯性關係,在趣味的基礎上多儲備懸念性問題,有利於學生時刻保持新奇狀態,認真聽取上課內容並積極思考,在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的基礎上又會增加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三)生動的語言藝術。

口頭語言可以說是歷史故事的牽引線,故事再生動如果教師語言蒼白也會無力,非但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這節課的精力付諸東流,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一節課45分鐘我們必須要選擇短小精悍的故事來引導故事的發展,冗長複雜的語言會增加歷史學科的枯燥性,按照凡事互補的原則,用凝練簡介的語言來解釋歷史事實更能讓學生加強理解。易中天教授是個很好的例子,他聲情並茂的解說贏得了很多師生的青睞,教師應當學習他這種解說語言,讓枯燥無趣的歷史敘述變得鮮活有趣。教師在講述時要注意愛憎分明的語調,歷史故事主要展現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在講到外國侵略時可以用義憤填膺的語氣,在講到圓明園被毀時要用哀嘆悲傷的語調,如此一來,學生在理解記憶時會對故事情節的價值觀有個自我理解,在初中這個過渡階段,好的教師的引導會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更爲鞏固。

(四)正確的道德引導。

在歷史學科中,教師首先自身要有明確的價值觀,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對人物做出分析和總論,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憂國憂民、捨身爲國等正能量,同時引導學生摒棄驕奢淫逸、無惡不爲的負能量,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同時在心裏樹立是非善惡的標準。歷史要向前看,教師在講述歷史人物的是非時,也要與當今時代的價值觀相結合,看是否適合當下。

三、總結

歷史教學論文 篇四

在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展開形式有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教師與文字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及教師的自我對話等形式。在真正對話的歷史教學中,其需要多種對話形式交錯進行,互相促進,才能充分體現對話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由於對話教學的理念及對話精神在每一種對話形式中的滲透,是與教師、學生、文字、教學環境及教學評價等要素息息相關的。基於此,在歷史教學中,爲了充分發揮對話教學的功能及作用,應從對話教學的構成要素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教師轉變

教師是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教學觀念的好壞直接關係着課堂教學開展的成敗。在歷史教學中,對於對話教學活動的開展,爲了達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點應放在教師身上,應注重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主要以知識爲本位,以教師傳遞爲主要形式,注重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但在片面追求知識存量之中,無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於此,由於對話教學實踐價值是迴歸教與學的本質,要求教師摒棄舊的傳統教學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需要新的對話教學的教學觀,透過自身的成長經驗與情感體驗,才能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

2.環境創設

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環境的創設,是指對話教學開展的場所、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及人際關係等。根據教學對話的特點,應分爲軟環境和硬環境。然而,在軟環境創設方面,應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構造對話型的師生關係,這就要求在對話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善於追問,如講解《春秋戰國的紛爭》課時,爲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應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孟子曾經說過‘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個說法嗎?那麼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戰爭呢?”透過對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二是學會傾聽,儘可能明白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對學生所表達的意思而自己又沒有表達出來的加以闡釋,使學生處於一個民主平等、富有對話氣氛的課堂情境中。

3.教學評價

其是促進教師、學生髮展及改進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在評價方法上,應注重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相結合,注重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及學生自我評價的相互結合。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綜合素質爲目標,從而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4.學生實踐

在對話教學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爲了促進教師、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即使教師講解了較多的知識,學生反應冷淡,真正的對話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歷史對話教學中,爲了提供的對話技能,應從課本預習、傾聽、提問和反思等四個方面予以重視,以保證歷史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總結

對話教學是一種體現民主平等、以人爲本、交往合作的新的教學形態,是對話的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中的迴應,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對話教學,爲學生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確保了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利於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論文 篇五

歷史圖片的種類繁多,爲了使教學和研究更加方便,在大致上可以分爲四個種類,分別是歷史地理圖片、歷史文物圖片、數據資料圖表以及歷史漫畫。

(一)歷史地理圖片

我國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每個朝代的版圖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歷史地理圖片可以讓學生對當時歷史人物的活動範圍以及歷史事物的分佈範圍有着最爲直觀的瞭解。歷史地理圖片主要有政區疆域圖、形勢路線圖以及佈局圖等。不同的歷史地理圖片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歷史事件作爲根據,對圖片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瞭解歷史。

(二)歷史文物圖片

我國上下五千年,每一個時期的文物都有其特殊的代表性和意義,同時也是歷史事件的見證和歷史遺留下的痕跡。歷史文物圖片一般指的是遺物、遺址、遺像以及遺著等圖片,例如萬里長城、敦煌石窟、清明上河圖等。歷史文物是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風貌。因此,在觀看歷史圖片時應該從其所處的時代入手,從而瞭解當時的時代,以此來窺探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從而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更加了解歷史的真相。

(三)數據資料圖表

數據資料圖表的存在是爲了輔助文字敘述,使其能夠進一步說明某一個問題。因此,在中學歷史的教材中會編入一些數據資料圖表。數據圖表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也是證實文字的有力證據。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主動對圖表進行分析,從圖表中獲取有用的資訊,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論從史出的含義,從而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

(四)歷史漫畫

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中有着各種各樣的漫畫,這些漫畫主要是以諷刺爲主,嘲諷當時一些反面的歷史現象或者是人物,從而揭露當時的社會本質問題。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漫畫不但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形象奇特,富有一定的時代精神,能夠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歷史、瞭解歷史。

二、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更加直接地傳達歷史資訊

我們透過實驗可以發現,對比圖片資訊和文字資訊,圖片資訊能夠讓學生更加直接接受。因此,在中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歷史圖片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同時還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歷史知識。中學生正處在一個發育的階段,這就決定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強,但是對於文字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文字的敘述不一定會讓學生真正地瞭解歷史,而圖片就不一樣了,圖片可以傳達更加形象、直觀、直接的資訊,不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在對學生講解元朝時期的地圖時,即使教師將邊界描繪得非常清晰,疆域面積說得非常精確,學生也不會真正理解我國元朝時期的疆域是多麼遼闊。如果教師在對此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將元朝時期的疆域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觀看,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瞭解我國元朝時期的疆土到底有多麼的遼闊。

(二)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講解,將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活躍的氣氛,長時間下去將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適當地使用一些歷史圖片,使用一些經過精心設計的語言,使課堂活躍,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曾經有人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都會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好奇心是學生們產生興趣的一個起點。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選擇歷史圖片時應該以學生的需求作爲依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歷史美感的教育是歷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的美感有以和諧爲主的優美,同時也有戰爭中所呈現的壯美。這些美是用文字無法表現出來的,但是圖片卻可以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同時,還可以在圖片中感受到其他方面的美。例如,我國的國寶至尊“四羊方尊”,萬里長城、樂山大佛以及一些其他的字畫,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美。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歷史圖片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證實歷史問題

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有着證實歷史問題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材中提到過我國商代手工業水平是非常高的,但是高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十分的抽象,沒有具體的描述,很難進行想象。因此,教材中會選用一些商代的青銅器圖片,例如,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等,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瞭解當時手工業的技術水平,從而使文字的描述不再是枯燥無力的,同時也爲史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證據。

三、結語

歷史教學論文 篇六

梁啓超認爲歷史要使讀者“以國民一分子資格立於國中”“以人類一分子立於世界”,即歷史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個性發展,立足於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現在的歷史教學中,應試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內在原因,是缺乏對歷史教學目的更深層的認識。對於歷史教學而言,正確把握歷史教學目的本質,對歷史教學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客觀性是歷史教學目的的基礎梁啓超認爲:“史蹟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內容,絕對不會從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學家正相反,專務求‘不共相’。倘若把許多史蹟相異的屬性剔去,專抽出那相同的屬性,結果便將史的精魂剝奪淨盡了。”找出歷史的共性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必探討的問題,人爲的“共相性加工”導致真實歷史的簡化,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變成了一個框架裏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歷史教科書成爲公式化的歷史教材。梁啓超認爲歷史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找出必然的因果關係,歷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則支配。我們姑且不論此結論對錯,就歷史教學而言,教師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對歷史事件背景、過程、影響或意義的分析,似乎歷史侷限在原因、結果、影響的枷鎖裏。而所造成的結果正如趙亞夫所說:“社會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動是人的歷史正劇,極有身份地告訴你,何謂善,何謂惡,誰是美,誰是醜。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教科書也代替學生的自我思考,無須再有問題提出或質疑。”堅持歷史的客觀性就是要認清歷史不是簡單的單線的歷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歷史教學的目的也不是簡單的原因、結果的講授,而是從充斥着不同民族、階層、偶然與必然的歷史活動中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體驗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歷史教學目的的內在要求“以古鑑今”是大多數歷史教師對歷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識,而學生也主要關注歷史教育的史鑑作用。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主要關注的是歷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對於歷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梁啓超也強調歷史的資鑑作用,他認爲歷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於“國民資治通鑑”或“人類資治通鑑”,但是他更強調歷史的人文性特徵,他發現歷史現象的發展並不一定是進步的,物質的進步並不代表歷史的進步,而且物質文明得到之後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歷史的最基本屬性,歷史教學的內在目的在於發揮歷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徵。對歷史教學而言,一方面要進行人文性的教育,即歷史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歷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基礎進行歷史教學活動。

二、明確史料的本質,將史料與歷史教學相結合

史料對於歷史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多樣的史料不僅豐富了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而且增加了學生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在選用史料進行歷史教學時,要綜合考慮史料的特點和歷史教學的過程。

(一)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基礎選擇史料歷史教科書的讀者是學生,那麼教科書要給學生以資鑑和啓示。但是在歷史教科書上所引用的材料大都是非供學生所讀的史料。如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二在探究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時引用賈誼的《論積貯疏》。在高一學生的認知結構和閱讀水平下,讀懂這些史料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在理解的階段就出現了障礙,更談不上歷史教學目的的實現。梁啓超從作史的角度說:“凡作一書,必先問吾書將以供何等人之讀,然後其書乃如隰之有畔,不致氾濫失歸,且能針對讀者以發生相當之效果。”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選擇、加工史料是必需的,畢竟學生不是歷史學家,對學生而言,只有把史料當做歷史事件的證據時纔有價值,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學會分析史料,歷史教育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二)選取多種類型的史料滿足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根據梁啓超對史料的分類,筆者將歷史教學所使用的材料分爲:(1)現在發生的史實和現存人的口述;(2)留存下來的史蹟,包括留存下來的原物、原物的模型、圖影;(3)具有史書性質的著作;(4)檔案性質的檔案;(5)史部以外的羣集。按照以上分類方法,教科書中所引用的材料過於集中,所包含史料的類型不足。以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爲例,其所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集中在具有史書性質的著作、留存下來的史蹟和史部以外的羣集,而現在發生的史實和口述以及檔案性質的檔案很少出現,史外羣集又主要集中於古代農書、詩詞等輯本,小說之類沒有涉及。但小說也是反映歷史的重要史料,如梁啓超所說:“須知作小說者無論騁其冥想至何種程度,而一涉筆敘事,總不能脫離其所處之環境,不知不覺,遂將當時社會背景寫出一部分以供後世史家之取材。”

(三)史料的運用與歷史教學相結合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現史料教學方式以來,廣大歷史教師積極地將史料應用到歷史教學中,但如何選取、有效應用史料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理論基礎和參照標準。在實際運用史料教學中,大部分歷史教師關注的是史料是否爲歷史認識的論據而忽視了整個教學過程,史料只是爲證明歷史認識而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史料成爲歷史認識的附庸,而學生學習歷史便成了按圖索驥。梁啓超認爲史料是構成歷史的基礎,他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從歷史學的層面上說,史料真僞多寡決定歷史的真僞;對於歷史教學而言,史料的運用是學生習得歷史認識的前提,而連接史料與歷史認識的路徑則是對史料的研究分析。因此,一方面歷史教師在使用史料時,要注意教會學生科學的分析史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不是歷史專家,分析史料要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基礎結合起來,明確所使用的史料要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根據教學的目的選取使用不同史料。教師不是販賣知識的商販,學生也不是顧客,歷史教學方式的改進只是提高了歷史教學的效率而無法改變“傳授歷史知識”的目的。要徹底擺脫落後的歷史教學觀念關鍵在於對歷史本質和歷史教育本質的把握。歷史是關於人的活動,歷史教育則是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方式認識人的活動,並從這些人的活動中知世界、知國家、知恥懼、知榮辱,成爲一個立於國中、立於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