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文字吧>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文字吧 人氣:2.53W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幼師教育學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導師範教育要下鄉、教學做合一,爲幼師生到農村頂崩實習支教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文章闡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的意義、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觀點。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國的師範教育多半設在城市裏,對農村兒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適應”n馳主張師範教育要下鄉,走鄉村師範學校培養鄉村學校教師的道路。陶行知先生還指出:“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側也倡導師範生“教學做合一”,就是將師範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簡稱幼師生,下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強化幼師生的教師專業精神、培養幼兒教師專業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既是幼師生深人瞭解農村實際情況的師範教育下鄉活動,又是幼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鍛鍊教育教學能力的實踐活動,這是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對高等幼兒教師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導意義。

一、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主要意義

1.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是高等幼兒教師教育改革的一項舉措。這項活動打破了傳統師範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幼師大學生在校期間,用一學期時間到農村學校頂崗支教,增加了幼師大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明確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院校辦學的定位,對教師教育院校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爲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經驗。

2.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支援了農村學前教育事業。這項活動緩解了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短缺,縮小了城鄉幼兒教育的差距,促進了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提高了農村幼兒教育辦學水平,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透過幼師生的基層教學實踐,還可以鍛鍊幼師大學生在艱苦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增進對農村教育的感情,鞏固爲基礎教育服務的思想。同時,大學生的到來,給貧困地區帶去了現代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爲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特別是在偏遠落後的農村地區,大部分幼兒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加之忙於工作和農活,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幼師生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無疑會提高農村幼兒的素質。

3.幼師生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是落實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和教師教育下鄉思想的體現。頂崗實習支教能使幼師生提前適應幼兒教師的崗位,有效提高畢業生競爭能力和到農村學校的就業比例,是在做中學和做中教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頂崗實習支教也可稱爲頂崗教學做,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做合一”的體現。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構建了教師教育院校與農村幼兒園教育的平臺,實現了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在培養內容和過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師範教育下鄉的思想,陶行知鄉村師範教育思想是師範生頂崗實習支教的理論基礎。頂崗實習支教是對陶行知鄉村師範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陶行知鄉村師範教育思想在基層農村的實踐。

二、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師範教育思想阻礙了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開展。傳統師範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際運用知識的偏向,這就使幼師生會說不會做,實踐能力較差。傳統的教育體制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師範教育與社會嚴重脫節,人才培養不完全適應基礎教育的需求。幼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侷限於課堂和校園,幼師生普遍未經艱苦環境的鍛鍊,對貧困農村的現狀缺乏瞭解、缺乏感情,畢業後普遍不願意到山老貧困地區任教。在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上,脫離社會和農村實際,單純按大綱和教案搞教學,幼師生在校期間的實習時間短,多數集中在城鎮幼兒園,實習中登臺講課鍛鍊的機會少,導致實習效果不理想,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特別是傳統的教育實習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覈標準上,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校內表現作爲唯一依據,沒有真正把社會實踐和社會評判作爲根本標準,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雖基本上可以適應基礎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較差。

2.幼兒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課程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樑,離開了課程,教師教育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兒教師教育課程,過分強調教育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不能體現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屬性,在課程設定體制當中,也沒有考慮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的銜接性。人們一般都認爲,具備一定的學科文化知識就能勝任教師職業,而無須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忽視教師的條件性知識。因此,幼師生從教前普遍是強化理論知識,缺乏教師技能,幼師生總共學習三門教育類課程和一個月的教育實習,就要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由於課程設定不合理,不僅使幼師生的從教素質受到嚴重影響,也給教師教育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

3.高等幼兒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空、繁、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師教育課程不僅遠離培養目標,也脫離了教師教育自身特點和幼兒園的實際。目前,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類院校使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教材大多是一個固定模式下的統編教材,而且知識老化、結構單一、內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兒教育教學前沿性動態與資訊,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嚴重脫節。許多幼兒教師教育課程與幼兒園教育改革實踐不銜接;高等幼兒教師教育院校的教師對農村幼兒園現狀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師生所學知識與幼兒園實際的聯繫,因而幼師生畢業後不能迅速適應幼兒園的教學工作,幼師畢業生只是“半成品”,這嚴重影響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的聲譽。

4.教育課時比例偏少,教育實踐環節薄弱。據瞭解,我國教師職前培養中教育理論課和教育實踐課的比例分別是爲5%左右、4%左右,遠遠低於許多國家的15%左右。筆者瞭解到,當前幼師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難不是學科知識不足,而是教師技能差和解決兒童心理問題能力差。由於幼師生對幼兒心理髮展特點了解不多,尤其是解決幼兒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幼師生在校期間學到的僅僅是書本上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知識,卻很少結合實際進行實踐活動,而且對教育課程普遍不重視,學習只是爲了應付考試。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只在於傳授書本上的概念、規律、原理,教過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論輕實踐,使學生感到學不學意義不大,把教育課程視爲是“無用、多餘和浪費時間”。最終導致教育課程的教學不能滿足職前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直接影響了高等幼兒教師教育培養質量。

三、加強幼師生到農村頂崗實習支教活動的主要措施

1.加強對頂崗實習支教的領導。要堅持培養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幼兒園教師應有的專業知識、文化素質和教師技能,願意到基層包括農村獻身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合格幼兒教師這一辦學指導思想,不斷健全和完善頂崗實習支教管理制度及頂崗實習支教的教育、培訓、管理、考覈、獎懲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利用校園網、院報、學報、廣播、壁報、電子顯示屏等,大力宣傳相關政策和檔案精神。

2.把頂崗實習支教作爲整體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深化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保證教學質量。校內教學總課程模組、總課時、總學分不減少,在幼師生五個學期的課程中,在第四學期或第五學期,用完整的一個學期時間到基層頂崗實習支教,強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公共英語、計算機教學實踐等環節。每週由五天工作制變爲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節課調整爲五節課(實施45分鐘課時制改革)。這樣,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擠出半個學期的課時,加上原來教育見實習的半個學期時間,累計一個學期,用於頂崗實習支教。透過一系列改革,確保國家規定的教學計劃順利完成。

3.爲幼師生在校學習和頂崗實習支教創造有利條件。在幼師生扶貧頂崗實習支教期間,不安排其重修課程考試、普通話測試和畢業照像等工作。幼師生上崗前,要修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並達到合格以上成績;參加所在系統一組織的校內崗前培訓,試講成績達到合格以上,經院校統一組織考覈,拿到“頂崗實習支教合格證”後方可派出。頂崗實習支教結束時,受援學校綜合考評完成任務者,頂崗實習支教成績記人學生本人學分。

4.對幼師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心,確保幼師生培養質量和頂崗實習支教質量。幼師生的教學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從當地管理,進駐和撤離時間與受援學校開學、放假時間同步,工作上同當地教師統一要求,生活上同當地教師統一對待,因病因事請假者須經受援縣市區教育局和所在學校批准。院校選派責任心強、有支教和管理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帶隊教師,不再安排這些同志的校內工作和教學任務,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體協調聯絡受援縣市教育局和受援學校外,全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5.組織頂崗實習支教師生在完成好受援學校教學任務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頂崗實習支教師生利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出板報、辦廣播、刷標語、到農戶走訪、進行社會調查、參與文明村組和文明家庭評選,教育和引導農民羣衆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頂崗實習支教幼師生利用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地制宜地進行法律諮詢、家電維修、果樹栽培、種植養殖等技術服務活動,促進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 篇二

可以設想,如果將純遊戲活動到純教學活動分別作爲一條直線的兩個端點,那麼這條直線上的每一個點都反映了遊戲和教學的不同程度的結合。換言之,在這條直線的中點偏向純教學活動一端的教育活動都屬“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相對而言,“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是高結構的活動(higherstruc-turedactivities),是主要由教師發起的活動(teacherinitialedactivities),或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活動(teacherdirectedactivities)。這類活動主要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將幼兒的發展納入社會需要的軌道。活動中主要由教師決定時間、空間和材料的運用,教學主要是爲了完成教師預設的學習任務。從理論上講,這樣的定義是必要的,但是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要嚴格區分遊戲和教學是困難的,也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因此,在這裏,筆者所要闡述的“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主要是位置比較靠近純教學一端的那些教育活動,如分科教學活動、滲透性教學活動、整合性教學活動等。如果要確定某一教育活動是否屬於“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只需根據其是否具有該類活動的基本性質:活動是否主要由教師發起;活動的目標是否是特化的或明確的;活動的時間、空間和材料的運用是否主要由教師決定。在這類教育活動中,雖然也常常會有幼兒遊戲的成分,但是教師的教學起主導作用,甚至起決定性作用,表現爲有明確的目標導向,要按照預定的計劃展開活動。

二、“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如果想要實現“以社會爲本位”“以教師爲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應該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活動。即便想要實現“以幼兒發展爲本位”“以幼兒爲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應排斥“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而應將其視爲“以遊戲(玩)爲主的教育活動”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事實上,在當今我國社會文化背景下,在我國幼兒園現有的基本設施、師資等條件下,弱化、排斥乃至取消“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是不切實際的。如果這樣做,在宏觀上與我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執行狀況不一致,在微觀上則與我國的師資狀況、辦園條件等不相符。在設計和實施“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時,必然涉及活動目標的制訂、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以及對活動的評估等問題。在制訂這類教育活動的目標時,設計者頭腦中必須有很強的“目標意識”,要對課程目標做層層分解,將分解出來的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去。這類教育活動的目標會比較具體,比較特化,比較明確,即透過某個教育活動,幼兒的某些行爲變化可被覺察到。這樣的教育活動一般傾向於要求全體幼兒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同一任務。應該承認,這類教育活動目標的確定方法通常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通常是一個先目標後內容的過程(即先確定目標,後根據目標選擇和組織內容)。

設計者和實施者常會將課程劃分成爲若干個學科(或領域),併爲每個學科(或領域)制訂目標,然後再將每一個學科(或領域)逐級劃分成若干個方面,例如,根據幼兒的年齡,將每一個學科(或領域)分解成大、中、小班的學科(或領域)的學習目標,然後再將每一個學科(或領域)每一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分解爲每月、每週或每日的教育目標,並據此選擇教育活動內容。在制訂這類教育活動的目標時,不可能因爲需要強調某些教育理念,而將根本不可能透過單一活動就能實現的活動目標也列入其中,否則無疑是形同虛設。在選擇這類教育活動的內容時,設計者常會強調要讓幼兒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強調教育活動的結果,因此,會選擇幼兒能夠學習和應該學習的“關鍵經驗”,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加以組織。換言之,在選擇相關教育活動內容時,會優先考慮讓幼兒獲得預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活動內容往往比較具體,並強調學科(或領域)本身的邏輯。在評估這類教育活動時,設計者往往會採用教育活動評價的目標取向,強調的是教育活動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重在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是否有利於達成教育活動目標。“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具有確定性、少可變性和易操作性,對於設計者和實施者的專業要求相對較低,也較爲我國廣大幼兒園教師所熟悉。應該看到,在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這類教育活動並非沒有價值,但不要過分強化,不要將其複雜化乃至異化。不要將“

三、不要將“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複雜化乃至異化

在設計和實施“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時,既要保證教學對於幼兒的發展具有意義,即促使其成爲能適應社會、文化的人,同時要使其中的遊戲成分體現順應幼兒發展的目的,或至少要使其中的遊戲成分能對教學產生正面的促進效應。從教育實踐上講,在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中體現的幼兒遊戲成分,會比在以幼兒爲主體的遊戲活動中滲透教師的教學要容易。儘管“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常被人指責爲“眼中沒有兒童的教育”,但是客觀上也缺少能證明這種教育活動質量優劣的研究。在我國,迄今爲止,幾乎沒有幼兒園不實施“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就要做到位,做準確,做得有效,做得省力,而不要將其複雜化乃至異化。首先,應該看到當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幼兒園教師都在忙於設計“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筆者並不反對少數高水平的教師設計這類教育活動,但是絕不贊成人人都去設計這類教育活動。筆者曾多次呼籲,設計這類教育活動是非常專業的工作,不是一般專業水平的教師能夠勝任的,否則就可能貽害幼兒,毀壞教育。其次,當今我國不少地方的幼兒園教師都在忙於做“幼兒園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區創設和相關活動”,或忙於做“爲每個幼兒制定的個別化學習計劃和相關活動”等。應該看到,這些活動本質上都屬於“以教學爲主的教育活動”,這是由這些活動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的。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有得有失,在權衡得失時,基本判斷和選擇一定會是“得大於失”,而非“失大於得”。

幼兒園教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 :遊戲 ;培智數學;作用

遊戲作爲兒童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兒童獲得發展的最佳途徑,遊戲也是兒童最能夠接受的一種方式。智障兒童和正常兒童一樣,喜歡玩,喜歡遊戲。所以在教學中要針對智障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對理性知識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弱、接受能力差等特點,合理地將遊戲引進數學課堂,吸引智障兒童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以下就結合筆者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談談遊戲在培智數學課堂教學上的作用。

一、運用遊戲,激發智障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進行某項工作的內驅力,也是最好的老師。它使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對某一事情只要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求知慾。在培智教學中,興趣對喚起兒童的注意力有極重要的作用。以遊戲爲媒介,爲了使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培智兒童的心理特徵,精心設計形式多樣、新穎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遊戲,讓培智兒童產生學習的愉悅感,主動探索新知識,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對培智兒童來說,在課堂教學中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意味着教育已成功了一半。遊戲這一特殊的教育手段,對培養培智學生的興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利用遊戲時,要做好一下幾點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經驗積累

培智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在平時各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比如在生活技能課,遊藝與積木等課中教會學生一定的技能,爲以後的遊戲打下基礎。在與家長溝通時,多讓家長在家適時的對學生的遊戲加以指導,家庭遊戲經驗的積累對學校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二)因特施教

遊戲的種類繁多,形式多種多樣。對培智學生而言,他們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殊性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遊戲,內容淺顯易懂,便於學生操作。如果一項遊戲學生都無法進行,何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遊戲選擇時候就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讓遊戲成爲一項輕鬆易接受的活動。心理學家指出:人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因此可以說,學生在學習中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希望老師發現自己的優點並得到激勵與肯定。有鑑於此,在遊戲中,我們應多給培智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先讓學生玩一些難度相對較小的遊戲,逐漸加強難度,給學生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用“你真聰明”“你真棒”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克服了學生我不會做,我不行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

(三)組織到位

作爲組織者的教師要課前認真研究教學內容,設計合理遊戲,在學生遊戲活動中充當好組織者的角色。培智學生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引導,只會單純的以玩爲目的,遊戲過程中也會發生與同伴爭搶的局面,教師要講解遊戲規則,遊戲中注意事項,以及遊戲的目的,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

做好以上幾點,遊戲才能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比如,在講授4減幾時,我設計了小貓釣魚這一遊戲,請四名學生扮演魚的角色,一名學生扮演小貓,當小貓釣上一條魚時,請學生說一說還剩幾條,並寫出減法算式,學生樂在其中,爭先恐後的來寫算式。在學習物體的高矮時,我設計了擊鼓傳花這一遊戲,拿到花的兩名學生到前面來,其他學生比較他們的高矮,這一遊戲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單一的比較兩人的高矮效果好。愛看動畫片是孩子的天性,培智學生對動畫片更是倍加喜歡。我利用小頭兒子大頭爸爸這一動畫片的內容,製作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頭飾,請兩學生來表演片中的小場景,學生模仿所看的動畫片內容,我加以表揚並重點講解了爲什麼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學生在玩中理解了大小,對這一概念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二、運用遊戲,豐富智障學生的感性認識

培智學生對抽象的概念難以掌握,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把複雜的知識淺顯化。在講授數字7時,我出了一個數字遊戲“一根柺杖天天用,一個星期用幾天?”學生都在積極動腦筋。我把這句數字謎語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述,並做了一定的指導,學生很快就猜出了是數字7。我抓住機會,又告訴學生,一個星期有7天,我們上5天學,休息2天。學生在遊戲中學習了數字7,也明白了一個星期共有7天這一知識。

三、運用遊戲,補償智障學生的生理缺陷

培智兒童由於大腦受損,使其運動神經受到限制,身體的協調性、柔韌性相對同年齡的兒童較差。培智兒童腕骨和指骨正處在生長過程中,指揮小肌肉羣的神經系統的機能尚未成熟,手部動作精確性較差,使他們產生學習上的障礙。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小肌肉羣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遊戲教學則是補償培智學生的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徑。

在講授得數是5的加法運算時,我爲每位學生準備了兩份珠子,請學生從第一份中夾出1顆珠子,第二份中夾出4顆珠子,把夾出的珠子放在文具盒蓋中,數一數文具盒中珠子的總數。依此類推,夾出2顆和3顆,3顆和2顆,4顆和1顆。在簡單的夾珠遊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得數是5的加法還鍛鍊了手部力量。

在學習數字1-5時,我編了一首數字兒歌,並教會學生手指遊戲:1像毛毛蟲---遊遊遊、2像小白兔---跳跳跳、3像小花貓---喵喵喵、4像小烏龜---爬爬爬、5像蝴蝶---飛飛飛。學生在手指遊戲中學會了數數,也學會用手指表演各種小動物了。

在學習大於號和小於號時,許多學生分辨不清,我採用手指遊戲來幫助學生認識辨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大於號“>”,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小於號“<”。教師提問:“大於號怎樣記?”學生回答:“伸出右手剪一剪”;教師提問:“小於號怎樣記?”學生回答:“伸出左手剪一剪”,並配上動作,既生動又形象,學生掌握後就不會再混淆。

四、運用遊戲,增強培智學生的適應能力

培智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差,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學生能成爲自食其力的社會公民。平時教學中要加強

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根據培智學生數學教育的需要,設計情境遊戲,在模擬環境下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爲培智學生提供較爲自由,自主,和諧的的環境,使他們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畏懼,緊張害怕的情緒,建立自信,掌握知識,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另外,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強化學生的感性知識,使培智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概括過渡,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認識時鐘時,先教會學生認識時針,知道整點。然後教會學生認識分針,知道幾時幾分,最後認識秒針,知道幾時幾分幾秒。在學生學習了時針,分針,秒針的基礎上,講述一天中,人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我設計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遊戲活動:我的一天。我戴着紅領巾,充當一名小學生,請另外一名輔教充當時鐘。我講述從早上起牀到晚上睡覺所做的事情:7點起牀,7點30吃早飯,8點到學校,11點放學回家,12點午休,1點20上學校,4點40放學,6點吃晚飯,8點睡覺。我一邊講述輔教一邊顯示時鐘,學生聚精會神的聽着我的故事,也數着時鐘上的時間。我表演完請學生講故事,扮演鐘的角色。學生雖然不能連貫的說出自己的一天,但能準確的把握起牀,放學,睡覺的時間了。在此遊戲中,學生知道每個時間有每個時間該做的事情,晚上再也不能貪玩,早早的睡覺了,早上起牀後會主動要求上學,生活適應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認識錢幣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認一認,數一數,算一算,換一換錢幣後,進行情境遊戲。

模擬場景一:教師充當售票員,學生充當乘客,要求學生自己拿錢買票。

模擬場景二:教師充當營業員,學生充當顧客,要求學生拿錢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透過交換情景,穿插遊戲進行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並運用所學知識,並加深對所教知識的理解。在愉快的場景環境中交流知識,增進感情,培養了良好的心境,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

五、運用遊戲,培養智障學生的合作意識

培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游戲,在遊戲活動中合作交流,共享羣體智慧,拓展個體的知識視野,培養了學生交往、評價能力。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用“找朋友”的音樂遊戲,就能起到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我讓每個培智學生掛上圖形卡片,先看看自己身上掛的是什麼圖形,然後引導培智學生尋找和自己身上圖形掛卡相同的“圖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後,握握手敬個禮站在一起。在遊戲中培智學生情緒積極,經過理性思考之後,積極地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中輕度培智學生會主動幫助中重度培智學生。這樣將數學活動與音樂遊戲科學有機地相結合,既提高了培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

遊戲是培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它在培智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運用形式多樣的遊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培智學生寓教於樂,而且還能挖掘培智學生的內在潛能,增強他們的參與合作意識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遊戲有效地打破了學科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肖非。《智力落後兒童心理與教育》[M]. 遼寧: 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56-57.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 山東: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20-22.

[3]王春燕。《以遊戲精神實現教學與遊戲的融合》[M].山西: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

[4]余文森。《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6-57.

幼兒園優秀教育論文 篇四

敬業奉獻,人格魅力師生敬佩:

是一個“工作狂”。在她的眼裏,沒有上、下班之分,沒有節、假日之分,總是連軸轉。在縣幼兒園,她每天從清晨6點工作到晚上8點甚至更晚。2005年她家建房,從策劃到搬家,她總共花費的時間僅是兩個星期天的下午,幾乎淡忘了“家”的概念。

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但對師生卻傾注着她滿腔的愛。在道林時,爲幫助困難學生上學,她花去了一萬多元。這對一個收入微薄的小學教師來說,實在是好難好難呵!平時,老師遇到什麼困難,只要她知道了,就是最難,也要去幫忙解決。有位老師家庭很困難,想申請一套廉租房,可那個老師所在的社區名額有限,這位老師很是懊惱。爲了給這位老師申請到這套住房,四次到社區,三次去找房產局,最後她找到縣委副書記,磨破嘴皮硬是申請了一套。副書記慍笑着問:她是你的什麼人呀?傻笑着回答:她是我的娘啊!

在幼兒園裏,孩子們歡快地叫爲“鍾媽媽”,同事們則親妮地稱她“鍾大姐”。這一聲聲飽含深情的呼喚,折射出來的就是人格的力量!

勇於攀登,優良素質刮目相看:

同志畢業於師範學校,但她有一個終身學習的理念,先後參加了教師崗培,普通話、計算機培訓,校長和園長崗培班、研修班學習;她研讀過18本教育專著,寫下了30萬字的讀書筆記;經過六年的自考獲得了專科、本科文憑;普通話取得二甲證書、計算機取得進階證書、英語應用能力取得B級合格證。

專業知識的不斷充實,使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迅速提高,並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在道林鎮學校24年,竟有17年她所教學生的學科成績合格率位居全鎮第一,5次被評爲優秀班主任,4次被評爲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更新了的教育理念,使她在教育科研中游刃有餘:還在道林時,她承擔的部級重點課題《中小學協同教育與心理髮展》子課題的研究,就得到了總課題組鄭和筠教授的充分肯定,課題獲省級一等獎;到縣幼兒園後,她更是把教育科研、創新教育看作是幼兒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同志們一道,在六年的時間裏,先後承擔了省、市、縣7個課題研究,已有5個結題並取得優異成果,其中省級“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鄉村幼兒遊戲課程開發與研究》獲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由她和廖日明副園長主編的《鄉村幼兒遊戲課程開發與研究》一書已於年3月正式出版,填補了國內外開發鄉村幼兒遊戲課程的空白。

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使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方面的經驗,她把它們整理出來,使之昇華,並給人以啓迪和教益。近年來,她撰寫的總結或論文共計有30多篇發表、獲獎,其中《呼喚責任心,培養責任感》一文獲部級一等獎;《讓愛溫暖潛能生的心靈》等8篇獲得省級一等獎;《幼兒園管理過程中和諧人際關係的構建》在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當代教育論壇》發表;她的錄相課《跳房子》獲得省級一等獎。

因顯著的教育效果,驕人的科研成就,被推選爲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理事、省教育學會小學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市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縣幼教協會副會長。同事們對這位曾經的鄉村女教師刮目相看: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開拓創新,管理業績令人驚歎:

年8月調縣幼兒園時,面臨的是員工不安心、生源不足、負債350萬元的困境。她從打破“鐵飯碗”入手,率先在公辦幼兒園實行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崗位責任制,千方百計組織資金,大力改善辦園條件;實施精細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保教質量;努力改善員工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強化、調動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全園上下的不懈努力,短短的六年,縣幼兒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已是“市示範性幼兒園”,“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性幼兒園”,“市食品衛生A級單位”,“市芙蓉標兵崗”,“最受市民喜愛的十優孕嬰童產業品牌”,“縣優秀共產黨員示範崗”“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縣文明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爲縣教育系統“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如今的縣幼兒園,成了大地一顆璀璨的幼教明珠,吸引了衆多的學習、參觀者。年月,縣幼教考察團在我園參觀後說,你們縣幼兒園的發展真是個奇蹟!你們的鐘園長更是奇人!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 篇五

1.1有利於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能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活動當中,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培養幼兒開朗樂觀的性格。從傳統民間遊戲的角度進行分析,其集合於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爲一體,凸顯出活潑、輕鬆的教育模式。並且,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透過朗朗上口的節奏兒歌和繞口令的配合,能激發幼兒的興奮度,強化幼兒的喜歡程度,從而在遊戲的過程中讓孩子們體會到強烈的情感體驗,體會到團隊合作的精神。

1.2強化幼兒對社會的認知認知教育對於幼兒來說是一種較陌生、抽象性強、理解非常難的一種教育。單純的依附於教師的講解和說教會讓幼兒感覺到迷茫。但是,將民間遊戲和幼兒教育活動教學結合在一切,卻能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強化幼兒的整體感知意識。這主要是因爲民間遊戲包含了社會的各個方面,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從遊戲當中幫助幼兒汲取難懂的一些知識和內容,從而更好地教育幼兒強化幼兒對社會的認知。

1.3強化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求知慾望很多民間遊戲在玩的過程中,都將繞口令、歌謠等結合在一起。比如說,丟手絹等,這些遊戲能強化幼兒對語言辨識能力,強化幼兒的口齒清晰的表達能力,讓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鍛鍊自身的表達能力,從而讓幼兒變得更加大方、得體。並且還能引起兒童的好奇心,並且達到產生共鳴的目的,從而讓兒童在這些遊戲基礎上對新鮮事物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完善。

1.4強健幼兒的體魄,增強幼兒的體能伴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幼兒出現肥胖等狀況。透過民間遊戲和幼兒教育活動相結合,能全方位地提高幼兒的體質和體能。例如,打沙包、盪鞦韆、跳格等相關的遊戲模式,能幫助不願意運動的幼兒成功減脂,並且對提高幼兒的健康程度具有積極影響。讓幼兒能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不僅讓幼兒,在遊戲當中獲得了樂趣,還能讓幼兒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2民間遊戲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應用

2.1爲幼兒創造遊戲環境,激發幼兒玩遊戲的慾望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創建環境非常重要。比如說,飛盤遊戲,教師可以在走廊引導學生進行飛盤遊戲。讓兒童將飛盤當作帽子頂在頭上走路,保持平衡,不讓飛盤掉下來。教師還可以讓家長參與到這個遊戲當中,讓幼兒和家長一切頭頂飛盤進行比賽,從而提高幼兒的參與意識和整體感知意識,強化幼兒的遊戲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幼兒和家長的親密感,並且對幼兒的想象力、動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2.2針對民間遊戲進行創新民間遊戲本身來源於民間,其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因此,在進行幼兒遊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保障幼兒的安全性、健康性,才能實施民間遊戲。筆者認爲,教師在進行民間遊戲教學過程中,應將其不安全因素剔除掉,在完成改變和創新之後實施遊戲教學,從根本上保障幼兒的安全性、健康性。例如,在進行沙包遊戲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爲,教師可以將原來的沙包換成軟質沙包,從而降低對幼兒的身體傷害,使其愉快地進行遊戲教學。讓每個幼兒把沙包拿在手中,使勁往上拋哪個幼兒拋得最高,哪個幼兒就獲得勝利。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玩踢沙包的遊戲,將沙包放在腳面上,向前或者是向上方用力踢沙包使勁向上拋,看哪個幼兒拋得最高哪個幼兒就是勝利者。讓幼兒參與這樣的民間遊戲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果,強化幼兒的整體意識,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2.3引導啓發性思維,推動幼兒積極參與爲了使幼兒遊戲變得更加寓教於樂,應將傳統民間遊戲融入其中,讓幼兒教師參與其中。在幼兒需要指導和幫助的基礎上,透過幼兒教師的示範和引導將自己的行爲和意圖傳達給幼兒,能起到積極創新的作用,給予幼兒新活力和新方法,不斷對民間遊戲進行改變和創新。透過新的玩法和活力能吸引幼兒更好地參與其中。例如,拔河比賽,這是民間遊戲中最常見和團隊合作精神最濃厚的一種遊戲,孩子在進行這項遊戲的過程中更容易掌握,並且能提高孩子和同伴勇敢較量的精神。教師可以讓每一面繩子站兩個或者是三個幼兒,然後教師在中間擔當裁判的角色,透過教師的一聲令下繩子兩端的幼兒開始進行拔河比賽,自己和隊友和合作完成遊戲,使孩子能擁有團隊精神,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充滿信心地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這充分表明,民間遊戲對幼兒的幫助是百利無一害的,具有非常強的應用價值和實用性。每當孩子們克服某種困難或者是學習到某種動作的時候,能感受到整體團隊合作精神,並且體會到自身的進步,強化了學生的自信心。

3結語

幼師教育學論文 篇六

前幾日,接到學部學生辦公室劉春榮老師的電話,說《學部通訊》下期“人物專訪”約請了俞啓定教授,詢問我能否在“百忙”中幫忙做個訪談。我雖不是俞老師的親炙弟子,但從讀書到工作,他一直是我很親近的老師,熟稔自不必說,便很爽快地應下了這個任務。在和俞老師的博士生王歡一起斟酌採訪框架後,我們與俞老師約了訪談時間。俞老師很遷就我們,在將近3個小時的訪談中,拍攝電影的童星經歷,“上山下鄉”中雲南建設兵團的崢嶸歲月,重返學校讀書的喜悅,第一位教育學博士答辯時的豪華陣容,留校工作後的教學與行政“雙肩挑”,近年來的“學術轉向”…… 往事一一在我們面前呈現,臧否人物,揮斥方遒。隨着訪談的推進,我們的訪談內容逐漸豐盈。在訪談中,俞老師說他最爲自豪的是一件事――“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嬰班小朋友到博士都教過”,他爽朗地“哈哈”笑着,頗有幾分孩童般的得意,真性情榮光綻放。

俞啓定教授1948年8月31日出生在武漢,祖籍浙江紹興,6歲時隨工作調動的父母遷入北京,7歲入直鈞小學堂讀書。直鈞小學是由私塾改良而成、以開辦者名字命名的私立小學(後改爲公立),教學方法還有幾分舊私塾的模樣。除去1969年至1973年在雲南建設兵團插隊外,俞老師一直生活在北京。1979年他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究生,1981年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北師大講壇耕耘了整整30年。

曾經的童星

俞老師的童星經歷是我們很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五彩路》(1960年公映)中的桑頓、《暴風驟雨》(1961年公映)中的小豬倌、《糧食》中的兒童團團員以及在《礦燈》《革命家庭》中童年時期的男主角等,都是俞老師塑造過的人物形象。我們對於俞老師是如何被選爲演員、如何演戲、有無報酬、爲何沒有繼續從影等問題十分好奇。面對我們有點八卦的追問,俞老師儘管有幾分無奈,但還是樂呵呵地一一回應了我們。他當時讀小學四年級,是在馬路上演活報劇時被導演看中的。那時沒有什麼所謂的“星探”,中小學生有很多機會在馬路上表演節目,無外乎就是在路邊找個空地,說個快板、表演個活報劇什麼的,他就是在這樣的路邊表演中被導演看中的。他四年級開始接拍電影,一直演到六年級,差不多有三年的時間。讀初中後因爲嗓子變聲不適合演小孩子就不再拍電影了。俞老師說,那時候拍戲很艱苦,有時候要連續拍3、4個月,根本不能正常上學,於是劇組只好找個隨隊老師給他們補課。拍電影沒有報酬,全是義務的,如果表現好可能會得到一些獎勵,比如《暴風驟雨》拍完後導演特別滿意,於是就獎勵了一本高檔筆記本給當時的俞老師。俞老師給我們看了那個保持了將近50年的“美術日記”,儘管飽受歲月侵蝕,但它釉黃色的皮質封面依然散發着柔和的光澤,一如俞老師講述五彩童年時波瀾不驚的淡定和從容。

高中生教初中生

俞老師高中考入了北京四中,也就是原來的順天府中學堂。該校一直是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名校。1966年,“”開始,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師們大多被打倒、批臭了,等“復課鬧革命”時,他們這些高中生,就被用作初中的“臨時教員”,開始登臺上課,而當時的俞老師只是一名高二的學生。面對我們的好奇,俞老師笑笑,說他給初中生講過數學,至於講得怎麼樣,高中生給初中生上課合不合規範,這些在“革命”的特殊時期也都顧不上了。他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後,就隨“上山下鄉”的浪潮插隊去了。

雲南建設兵團插隊

說到“上山下鄉”,俞老師有兩次經歷,一次是在1968年冬天和幾個去插隊的同學一起去了山西臨沂。因爲是農閒,他們被村幹部委任去村裏小學當“先生”,每人包一個班,進行語文、算術、音樂、美術等的全科教學。正在這羣插隊青年教得有滋有味的時候,學校那邊突然來了通知,說他們是私自插隊,不算數,要求迅速返京,接受正式分配。

第二次的正式插隊是在1969年5月份。原本學校工宣隊的師傅打算讓俞老師去工廠工作,但因俞老師的家庭問題只好放棄了。這一次,俞老師去的是雲南的國營農場,後來改建爲生產建設兵團,地處雲南瑞麗中緬邊境線上。從北京乘火車到昆明需71個小時,然後還要再坐5天的汽車才能到瑞麗,之後還要再坐拖拉機才能到農場,單程就要耗時10天。瑞麗的風光特別優美,一道道峽谷,一條條山澗,滿目青翠,谷深澗急,和北京相比絕對是另外一個洞天。建設兵團屬於戍邊的農場,因此插隊青年從編制上來說是兵團戰士(連級以上的正職幹部都由現役軍人擔任),乾的卻是農民的活,身份還是國家職工,用俞老師的話講就是“工農兵”佔全了。因爲是農場,所以不像其他地方的知青要捱餓,肚子還是可以混飽的,主食是大米飯,蔬菜全由連隊自給,吃肉的機會不多,“三月不識肉味”是極爲普遍的。

俞老師說農活他基本上都會幹,這得益於建設兵團的訓練,犁田、插秧、施肥、割稻,他樣樣拿手,還進行了引進良種和化學除草等“科學實驗”。在雲南建設兵團幹了4年多後,俞老師於1973年被兵團推薦上大學。當時北京師範學院(現在的首師大)中文系的一個老師代表北京去瑞麗招生,儘管俞老師志願報的都是理工科專業,但還是被該老師一眼相中,於是在北京師院度過了3年的“工農兵學員”生活。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幼師做了語文教員。就這樣,俞老師的理科夢徹底被打消,他成了一名“搞文科”的人。

中國第一位教育學博士

俞老師在北京幼師工作了3年,給幼師的學生上過語文及教學法,還跟從學生到幼兒園去實習,爲幼兒園的小朋友上過“認識環境與發展語言”課,很受小朋友的歡迎。除去上課外,他還負責過學校教務處(當時叫“教育革命組”)的工作。爲了更好地促進工作,俞老師專門到北師大旁聽了一年的“教育學”課程。正是這樣的一個契機,讓俞老師與教育學科結下了姻緣。

“”結束後,國家恢復了高考,隨之恢復招收研究生。俞老師不可能再讀本科了,於是“躍進”報考了研究生,報考的是中國教育史專業,考試科目除政治和外語外,還包括3門專業課,一門是教育學和中國教育史(各佔50%)、一門是古漢語,一門是中國歷史。當時沒有什麼指定教材,俞老師幸而找到了北師大教育史教研室油印的一本資料。當時王炳照老師在學生宿舍花了2個多小時幫他把中國教育史脈絡串了一遍,考試結果出來,居然還不錯。1979年9月份,俞老師“帶薪入學”,正式成爲北師大的一名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2年獲國內首批教育學碩士學位(該學位條例是1981年頒佈的,正式實施是1982年)。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了北師大第一批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和導師名單,毛禮銳、陳景磐先生被遴選爲教育史方向的導師。博士點有了,導師也有了,但學生還沒有,按照陳先生、毛先生的意思,他們希望能招收幾個基礎紮實、有工作經驗的人來做學生。他們“圈定”了王炳照等從研究班畢業的老學生,但王老師當時在學報工作,以年齡大(當年47歲)爲由婉辭,並向毛先生推薦了剛留校工作的俞啓定。俞老師於1982年入學,在毛先生的指導下,選擇了《獨尊儒術與漢代教育》作爲博士論文題目。在1984年論文開題前後,俞老師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遊學”,沿着“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福州―廈門―廣州―北京”的路線,遍訪研究秦漢史和中國教育史的老前輩。他第一站就拜訪了陝西師大的秦漢史專家林劍鳴先生,然後到上海拜會了沈灌羣先生、張瑞先生和李國鈞、江銘、張惠芬等先生,之後上行杭州、福州,廈門、廣州,拜訪陳學恂先生、高時良先生、楊榮春先生、王悅、羅佐才先生等,這些先生們都很熱情地予以了俞老師以指導。1985年,在王老師的帶領下,俞老師還專門到瀋陽拜訪了馬秋帆先生。當時,遊學的差旅費是學校提供的,但報銷標準很低,火車是硬座,住宿只能在低檔招待所,好在俞老師當知青吃苦耐勞慣了,倒也不在乎。一趟遊學下來大概也就花了200多元。提及這段往事,俞老師很是感慨,感嘆當時老先生們“厚待後生小子”的襟懷,認爲遊學對研究生做論文好處很多,可以極大地開闊學生的眼界。

作爲國內第一名教育學博士學位獲得者,俞老師很自豪地講,他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絕對是豪華陣容。當時主管研究生教育的顧明遠先生親臨坐鎮,華東師範大學張瑞先生擔任答辯主席,答辯委員由陳元暉、邱漢生、馬秋帆、張鳴岐諸先生組成,論文外審專家有安作璋(秦漢史專家)先生等,答辯祕書是王炳照老師,就坐在俞老師對面。旁邊桌子上放着兩個暖水瓶,給老先生們添茶加水之用。張岱年先生因臨時有重要會議未能與會,但事前專門致電了俞老師的導師毛禮銳先生,講他對論文的看法。答辯順利結束後,俞老師聽取了各位先生的意見,一番修改後,《先秦兩漢的儒家教育》專著於1987年正式出版。之後,他先後出版了《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秦漢編)和《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先秦兩漢卷),以研究先秦兩漢教育史爲國內學術界所認同。

近些年來,俞老師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把多媒體與中國教育史的教學研究結合起來,他主編的《中國教育簡史》多媒體教材包在2001年獲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源遠流長的中國教育》VCD系列光盤於2002年獲第四屆全國優秀教育音像製品一等獎,2004年獲第三屆國家音像製品獎。目前,由他主持的大型課題“中國教育史電子資料庫”正在進行緊張的審校工作。俞老師說,他希望能爲他的“第一位教育學博士”的頭銜多做一點事情。

教學行政雙肩挑

在俞老師的教育生涯中,行政管理與教學科研工作一直齊頭並進着。1987年他擔任了教育系副主任一職,主管教學工作。1994年春從莫斯科列寧師範大學訪學回來的俞老師正趕上教育系成立教育史研究室,他順理成章地就成爲了教育史教研室主任;1997年底至1999年底,他擔任研究生院副院長,2000年以後擔任教師培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常務副主任。俞老師在這段時間裏爲教師培訓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先後促成了教育部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和國家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的建立;完成了從中小幼的“國培計劃”到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再到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使學院業務覆蓋了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教師教育體系;還創辦了《中國教師》雜誌,將原來的《高等師範教育研究》改刊爲《教師教育研究》,在教育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開闢職業教育新天地

近些年來,俞老師將精力更多投放在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學科建設上,放在指導研究生和完成科研項目上。這種“轉向”並非偶然。早在1987年,俞老師就協助高奇老師給教育系教育管理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職業教育概論”選修課,1988年高老師退休後,俞老師接過接力棒,將這門課程繼續開設下去。

由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幾經波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低,職業教育的研究力量相當薄弱,研究人員更是鳳毛麟角,與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很不相符。在這種情況下,俞老師在承擔中國教育史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依然堅持着職業技術教育學的教學工作,並於1997年招收了第一屆職業技術教育學的碩士研究生。進入新世紀,隨着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逐步好轉。俞老師經過積極爭取,於2001年將“國家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掛靠在了北師大教師培訓學院,承擔起了部級中職學校骨幹校長進階研修以及部級中職學校專業骨幹教師的培訓任務。2005年,北師大教師培訓學院設立了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點。俞老師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支撐着這門二級學科走出低谷,爲北師大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俞老師邁入了花甲之年,雖然卸掉了行政職務的重擔,但壓在俞老師肩上的擔子仍然不輕。他於2007年底主持申報了教育部、財政部中職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中的“中職校長培訓(高研)”和“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研究”兩個大型研發項目;2008年主持申報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研究”課題,該課題是教育部在職教領域首次設立的重點攻關項目。2011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俞老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望能爲職業教育學科發展開闢更爲堅實的途徑。

從當初俞老師自己獨撐着職教課程到成立職業教育研究所,再到成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一路走來,俞老師爲此付出了很多。在談到這些時,俞老師欣慰之餘也略有遺憾。他說:“在中國教育史專業領域,我認爲自己還是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自問無愧於教授的稱號,但是對於職業教育學科建設的着手還是晚了一些,個人的成果也不夠理想”。他說自己今後要多努力,希望能稍許補上這些遺憾。

託付

在訪談即將結束時,面對我們“俞老師有點像王老師了,週末也在辦公室”的感嘆,俞老師神情突然凝重。他說自己已屆耳順之年,但還有好多任務要完成,不僅僅是目前爲之操勞的職業教育學科,還有先生們留下的未竟事業。他談起2009年遽然離去的王炳照先生,極爲動情。王老師在彌留之際,將“211重點課題”《中國社會教育通史》(八卷本)任務委託給俞老師,且一併向之託付了未畢業的學生。2010年5月底王老師的學生葉齊練畢業答辯時,論文封面上的“指導老師”一欄中只有王炳照先生一人的名字,葉齊練說這是俞老師的意思,俞老師說他只是在替王老師完成指導學生的任務而已。作爲王老師的弟子,王老師走後俞老師替他做的工作我們也略知一二,深深爲他們的情誼所感動。

看着動情講述的俞老師,我們腦海中突然記起在幫王炳照先生整理口述史時他在談及俞老師時說過的一段話,“他總是稱我爲老師,常常在我的弟子們聚會時,笑稱自己是他們的‘大師兄’。實際上,我哪裏稱得上是他的老師,他是毛先生的入門弟子,我是毛先生的助教,充其量我就是個‘大師兄’而已。他讀書期間,我們一起陪老先生們到外地開學術會議,一起到東北師大訪問馬秋帆先生,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他1981年研究生畢業留在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當時我還在學報,《中國教育思想通史》《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兩套大型學術著作他都承擔了分卷主編,幫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來,我們又一起爲‘211項目’《中國社會教育通史》共同努力,一起經歷了不少事情,可以說是相知多年的朋友了”。或許,這看似玩笑爭當“大師兄”的深深自謙後面,隱藏着師生之間的情誼,除傳遞着某種做人精神氣質外,更有着學術風骨的綿長延續。

幼師教育學論文 篇七

[關鍵詞] 教學現狀 實用性 職業能力 教學改革

一、幼師歷史教學的現狀

與其他的職業中學相比,幼師的培養目標和對象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多數的中職學校都取消了歷史課程的情況下,幼師仍然堅持開設歷史課,從中可以看到歷史學科對培養幼師生的素質與能力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近年來,筆者在幼師的歷史教學過程當中,發現學生對歷史課的厭學情緒日益嚴重,除去少數內容趣味性較強的章節,學生很難激起學習的興趣,不少學生認爲只要學好專業課、獲得一技之長就行了,而歷史與生活、工作是“無關”的,甚至認爲學習歷史“沒用”,學不學無所謂,開設歷史課完全是浪費時間。

總的來說,目前幼師的歷史教學對於學生來說,由於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專業特點,既看不到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也看不到歷史在專業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歷史課程很難體現其學科價值,發揮應有的教學功能,更不利於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針對幼師歷史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爲應該從學生注重“實用”這一特點出發,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針對學生職業發展需要進行教學改革。

二、幼師歷史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和對策

(一)準確定位歷史課程,更新教學觀念

現階段中職課程改革要求確立“以就業爲導向,以能力爲本位”的課程理念,幼師屬於職業教育,是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爲主要目標,強調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彈、唱、跳、畫等),所以歷史課程作爲幼兒師範學校文化基礎課之一,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還要致力於教會學生謀職求職的能力和素養,幼師歷史課程的定位,應該是幼師生的人品培養與就業能力的提高。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歷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幼師的歷史教學應依據這一定位開展,而教學是在觀念、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只有實現觀念上的轉變,更新教學觀念,以新的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工作,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幼師學生畢業後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幼師的歷史教學必須適應社會需求,結合幼教專業特點,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爲主要目標;歷史教學應以“實用爲主”的原則,爲職業教育服務,與職業技能接軌,增強歷史教學的實用性,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二)結合幼師特點,科學而靈活地改革教材內容

教材是辦學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現行的幼師歷史教材其實就是新課標改革之前的普高歷史教材的縮寫,很多內容重複初中所學的,部分觀點滯後,形式呆板,體現不了幼師特色,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幼師歷史教學由於沒有升學的壓力,在教材內容的處理方面具有可以靈活選用、科學整合的優勢:幼師歷史教學在完成本學科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聯繫現實生活和職業的需求,對教材作進一步的處理,強調實用性,突出教學重點和幼師特色。

1.根據幼師生的興趣點和職業素質需要,加強與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補充教育史(着重瞭解中國曆代著名教育學家的教育思想及言行);文化史(科技、文學、舞蹈、美術、聲樂、體育等)等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爲將來的幼教工作打下基礎;本校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適當補充鄉土史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愛國情感;幼師生絕大部分是女生,專題學習古今中外各領域傑出的女性,有助於培養女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發揮她們的主體作用。

2.結合學生實際,積極開發校本教材。與統編教材相比,校本課程有着較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它的形式靈活多樣,不貪大求全,可以在某些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方面深入挖掘,以此彌補統編教材的不足,實現統編教材與校本教材的相互補充。

本人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首先,明確幼師的校本教材側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方面,應該降低難度和深度,適當擴大知識的涉及面,把知識性和趣味性熔爲一體;其次,確定教材編排體系和內容,由於幼師學校歷史課時偏少,學生文化基礎較差,針對這一現實校本教材可以打破目前教材的傳統編排體系,採用專題式編排;專題內容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部分,挖掘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接軌的內容,現在不少的幼兒園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如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國學教育、科技教育等,爲此筆者編排的專題有文學篇、工藝美術篇、科技篇、民俗篇、藝術篇等等。經過教學實踐,學生感受到歷史不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是沒用的而是實用的,對歷史課的興趣大大提高。

(三)歷史知識與專業技能知識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幼師生活潑開朗,多才多藝,表現欲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對專業的學習較感興趣,而幼師歷史教學有較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這一教學優勢和學生的專業特長,充分地聯繫專業知識和歷史知識組織教學,尋找歷史教學與生活工作的最佳結合點,令學生體驗到歷史課程對自己能力發展產生實實在在的作用。

筆者在多年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與彈、唱、跳、畫等專業技能的結合。(1)彈、唱。在學習“改革開放”一課,先讓學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然後把歌詞和教材內容對應起來讓學生進行討論總結,例如,透過“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劃了一個圈……”這句歌詞學生就可以掌握了改革開放政策確立的時間,選定的試點、總設計師等知識點,結合教材進一步探究其背景,這樣一來,課堂的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類似的課例還有在講授“”時用《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歌》(《五月的花海》)進行匯入;講授抗日戰爭時分析《黃河大合唱》、《游擊隊隊歌》、《南泥灣》的背景,欣賞鋼琴曲《黃河》片段;講解“宋詞”部分,讓學生欣賞歌曲《但願人長久》、《虞美人》,感受詩詞的美……(2)跳(舞蹈)。這一方面尤其適用於學習文化史部分,如學習工藝美術專題中的“陶瓷”和“剪紙”,讓學生欣賞舞蹈《青花瓷》和《剪紙姑娘》;科技專題中的“算盤”則是觀賞兒童舞《算盤謠》……(3)畫。很多的美術作品都取材於歷史,如透過欣賞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北宋的經濟發展狀況;讓學生就所學的歷史事件畫歷史漫畫,把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與思考透過漫畫表現出來;還可以確定某一主題,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設計歷史手抄報、板報或海報……

以上這些在課堂教學當中“見縫插針”的結合,其效果是“一舉多得”的:既能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輕鬆地掌握歷史知識點,不再抗拒歷史的“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專業技能有用武之地,而且學生透過理解作品背後的歷史,對她們在歌曲的演繹、舞蹈的創編,美術作品的創作方面都大有裨益。

2.與職業能力的結合。作爲未來的幼兒教師,幼師生需要具備全面的素質與技能,除了上面第一點所談到的專業技能外,筆者認爲歷史教學當中還應突出培養以下的職業能力:(1)口頭表達能力。可採用的方法有課前三分鐘的“歷史小故事”、課堂上的回答問題、教材或歷史材料的朗讀、歷史問題的討論總結、演講、辯論等等,此外筆者還嘗試使用模擬講課的方法,如在學習“四大發明”這一專題時,把教材內容當中相對簡單的問題:四大發明的發明和發展、四大發明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交給學生進行分組備課,然後這些內容由小組代表走上講臺進行講授,必須有板書、提問、小結等完整的環節。運用這些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口頭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還可培養學生形成大方得體的舉止和風度。(2)書面表達能力。幼師生書面表達能力較差,是近年來幼兒園等用人單位常有的評價。對此歷史教學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幫助學生提高。筆者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寫課堂學習小結,學習心得體會,歷史影片觀後感等;指導學生撰寫歷史調查報告和歷史小論文,如調查家鄉的傳統習俗、幼兒園教學中的歷史元素、中國飲食文化的優劣、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六大教學法)和歷史知識,編寫教案,如學習傳統習俗當中的“生肖文化”部分,筆者瞭解到本地幼兒園有開設《十二生肖》一課,於是佈置學生運用教學法的知識,編寫一個幼兒園教學教案,讓學生懂得在幼兒園教學中與歷史相關的內容應該怎樣教,進而優化教學設計。透過這些相關的訓練,不僅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邏輯思維、學習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鍛鍊,有利於學生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

3.開設專題性的歷史活動課。歷史活動課可以說是學生素質能力的綜合訓練,對於學生的能力鍛鍊是全方位的。因此筆者在幼師的歷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職業需要開設歷史活動課,如“歌曲中的歷史”、“中國古代服飾畫展”、“家鄉的傳統文化”、“詩詞背後的典故”、“歷史海報設計展”、“歷史主題的課室佈置”等等。此外,現在新興的“英特爾未來教育技術”的應用爲歷史活動課提供了一種創新而且可操作性強的模式,筆者正致力於這方面的探索。總之,歷史活動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了對歷史的瞭解,活躍了課堂;爲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了自信;培養了學生查找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的形勢下幼師的歷史教學必須要打破學科體系,跳出純基礎性課程的框框,體現職業特點,爲學生職業發展服務,爲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新型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

[2]李勝英。激發中職生歷史學習動機的實踐與思考。

[3]金相成。歷史教育學。

[4]王親平。中職教學改革中歷史課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