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文字吧>教學資源>教育教學論文>研究教育論文多篇

研究教育論文多篇

文字吧 人氣:1.22W

研究教育論文多篇

教學教研論文 篇一

所謂數學活動是指把數學教學的積極性概念作爲具有一定結構的思維活動的形式和發展來理解的。按這種解釋,數學活動教學所關心的不是活動的結果,而是活動的過程,讓不同思維水平的兒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智力。

那麼,要想使數學教學成爲數學活動的教學主要應考慮哪幾個問題呢?下面談談筆者一些想法。

一、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

知識和思維是互相聯繫的,在進行某種思維活動的教學之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

什麼是知識結構?一般人們認爲:在數學中,包括定義、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繫以及人們從一定角度出發,用某種觀點去描述這種聯繫和作用,總結規律,歸納爲一個系統,這就是知識結構。在教學中只有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才能進一步瞭解思維水平,考慮教新知識基礎是否夠用,用什麼樣的教法來完成數學活動的教學。

例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時,討論它的解,須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麼上課前教師要清楚這些方法學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這樣,活動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二、考慮學生的思維結構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進行數學教學時自然應考慮學生現有的思維活動水平。

心理學早已證明,思維能力及智力品質都隨着青少年年齡的遞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中介紹了兒童在學習幾何、代數時的五種不同水平,在這五個階段上,學生掌握知識,思考方式、方法,思維水平都有明顯差異。因此,要使數學教學成爲數學活動的教學必須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下面談談與學生思維水平有關的兩個問題。

1.中學生思維能力之特點

我們知道,中學生的運算思維能力處於邏輯抽象思維階段,儘管思維能力的幾個方面的發展有所先後,但總的趨勢是一致的。初一學生的運算能力與小學四、五年級有類似之處,處於形象抽象思維水平;初二與初三學生的運算能力是屬於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思維;高一與高二學生的運算能力的抽象思維,處在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的急劇轉化的時期。從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命題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項指標來看,初二年級是邏輯抽象思維的新的起步,是中學階段運算思維的質變時期,是這個階段的關鍵時期。高一年級是邏輯抽象思維階段中趨於初步定型的時期,高中之後,學生的運算思維走向成熟。總的來說,中學生思維有如下特點。

首先,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但初中學生的思維和高中學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援。而高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則屬於理論型的,他們已經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也只有在高中學生那裏,纔開始有可能初步瞭解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

其次,初中二年級是中學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中二年級開始,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到高中一、二年級,這種轉化初步完成,這意味着他們的思維趨向成熟。這就要求教師,要適應他們思維發展的飛躍時期來進行適當的思維訓練,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2.學習數學的幾種思維形式

(1)逆向思維。與由條件推知結論的思維過程相反,先給出某個結論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種條件。比如說,給一個濃度問題,我們列出一個方程來;反過來,給一個方程,就能編出一個濃度方面的題目。後者就屬於逆向型思維。

(2)造例型思維。某些條件或結論常常要用例子說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證明其不合理性。根據要求構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體,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思考過程。例如:試求其反函數等於自身的函數。

(3)歸納型思維。透過觀察,試驗,在若干個例子中提出一般規律。

(4)開放型思維。即只給出研究問題的對象或某些條件,至於由此可推知的問題或結論,由學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讓學生觀察y=sinx的圖象,說出它的主要性質,並逐一加以說明。

瞭解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數學思維的幾種主要形式,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的特點,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思維活動的教學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慮教材的邏輯結構

我們現有的中學數學教材內容有的是按直線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教材的邏輯結構就應有相應的變化。比方說,指數、對數、開方三種不同形式都可表示爲:a、b、N之間的關係a的b次冪等於N,是否可以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學習。再比方說,關於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中學課本里有濃度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積問題,在講解時,可用一個方程表示不同問題,使他們得到統一,只是問題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沒有什麼本質差異,可一次講完幾個問題。而現有中學教材把它們分開,使學生覺得似乎幾種問題毫不相干。因爲這些問題具體不同的思維形式,要受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各階段思維發展不同特點的制約。

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就是要儘量克服這些制約,使學生在短期內高質量獲取知識,大幅度提高思維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在考慮教材邏輯結構時,還應明確的一個問題是教材內容的特點,即初等數學有些什麼特點,對它應有一個總的認識。

1.初等數學是相對於抽象程度來說的,其內容方法都比較直觀具體,研究的對象大多可以看得見、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離開現實不遠,幾乎直接同人們的經驗相聯繫。

2.初等數學是一門綜合性數學,它數形並舉,內容多種多樣,方法應有盡有,自然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滲透,相互爲用。

3.初等數學處於基礎地位。因爲無論數學多麼高深,總離不開四則運算,總要應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圖形分析。初等數學又是整個數學的土壤和源泉,各專業數學領域幾乎都是在這塊土壤中發育成長起來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亞爾在他所著的《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

本篇論文是由3COME文檔頻道的網友爲您在網絡上收集整理餅投稿至本站的,論文版權屬原作者,請不要用於商業用途或者抄襲,僅供參考學習之用,否者後果自負,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

4.初等數學的普通教育價值。對中小學生來說,它的智能訓練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

5.與高等數學相互滲透,相互爲用。一方面,由於實踐中某些問題的出現,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發展成專門的數學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數學中許多專題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數學具有這樣的特點,不僅爲編寫教材提供了依據,同時對數學活動教學的模式來說也是恰到好處的。比方說,特點1,對於經驗材料的數學化有得天獨厚的幫助;特點2、3,對數學標準的邏輯組織化也很適宜;特點4、5,是對理論的應用。由此看來,數學活動教學對於初等數學再合適不過了。

數學活動教學,不僅考慮初等數學之特點、教材的邏輯結構,而且具體的某段知識也要仔細研究,不同性質的內容用不同方法去處理,這就是下面要談的積極的教學方法問題。

四、考慮積極的教學方法

目前關於教學方法的研究呈現出一派興旺的局面,種類之多、提法之廣是歷史上少見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學輔導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六單元教學法、五課型教學法、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啓發誘導效果回授教學法、研究法、發現法等等。可以把這些方法歸結爲一句話,那就是:積極的教學法。其宗旨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它們的特點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獨立解決一些問題,注意能力的培養。從實踐效果看,這些方法在某個階段,對某部分學生,結合某部分內容確實有事半功倍功能,但這些方法哪個都不是萬能的,不是教學通法。因爲教法要受學生水平的差異,興趣的不同,教材內容的變化,教師素質不平衡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

我們主張,採用積極的教學法,因課、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比方說,對於教材內容多數是邏輯上分散的數學定義和公理等採用自學輔導法較爲適宜;對於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採用問題探索法較好;對於教材中理論性較強的難點,一般採用講解法較好。教師要靈活掌握。

數學活動的教學實質上是積極性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極爲重要。一般來說,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方法的直觀性、趣味性,教師和家長的良好評價,學習成績的好壞,都可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提高積極性。另外,如課外活動,參觀工廠、機房,介紹數學在各行中的應用,尤其是數學應用在各領域取得重大成果時,能夠促進青少年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增進技能,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可講一點數學史方面的知識,比如我國古代科學家的重大貢獻及在世界上的影響,也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從學習方法上看,隨着學科多樣化和深刻化,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比小學生更自覺,更具有獨立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注意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究竟怎樣啓發學生去積極思維呢?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方說,創設問題情境,正確提供直觀材料讓學生從具體轉到抽象,也可運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還可以把語言和思維結合起來,達到啓發思維的目的。

從上面幾個方面來比較,數學活動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方法的採用,直接影響活動教學的效果。

爲使數學活動教學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式,具體做法也少見。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提出幾種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視結論的探求過程。數學中的結論教師一般不直接給出,而是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練習、歸納等方法發現命題,爾後深入研究探求的過程和論證的方法,進而剖析結論的內容,舉實例將結論內容具體化。

其次,是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她認爲:數學有着嚴密的體系,學生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繫,是學生主動思維活動的過程,可引導學生按知識的發生、發展、變化關係或邏輯關係整理出一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的研究方法,進行知識的引申、串變,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研究教育論文範文 篇二

1.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導師在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劉文博等的研究表明,76.3%的研究生認爲導師在對自己思想道德方面(包括態度、作風、修養)有着積極、正面的引導和影響。⑥費淑波等的調研發現54.7%的研究生認爲導師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位居各選項的首位;在解決心理健康有效途徑中選擇導師關心指導的研究生佔23.1%,位居各選項的第二位。⑦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危機防禦體系中存在以下優勢:導師制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被關注,良好的師生關係彌補了學生遠離家庭的孤單和無助,導師指導學生積極應對實際問題的效果更好,課題組能夠帶給學生家庭般的歸屬感。所以,實際生活中良好的師生關係、導師給予學生全方位指導和幫助、並鼓勵和激勵學生採取積極的減壓策略,都能促進研究生的健康成長。

2.輔導員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最基本構成,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研究者對輔導員在這項工作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做了總結,比如要分年級分類別指導研究生應對壓力,設立心理宣傳員實現朋輩輔導,關注引發負性情緒的生活事件,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以體現輔導員陪伴和教育的意義。輔導員要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務,務必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研究指出,穩定健康的心理品質、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必備的心理學知識等是輔導員應該具備的素質。

3.團體輔導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團體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黃文倩等透過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後測試加追蹤測試的實驗設計,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爲指導探討了團體輔導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發現:團體輔導後,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症狀自評量表多個指標(總均分、人際敏感、焦慮、精神病性)以及感知壓力水平顯著降低,自我接納水平顯著提高,追蹤評估結果顯示團體輔導結束4周後效果依然存在。結論:基於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團體輔導能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降低其負性症狀和知覺壓力水平,提高其自我接納程度。

4.朋輩互助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費淑波等研究發現,在解決心理問題有效途徑中選擇朋友同學支援的研究生佔24.2%,位居各選項之首。可見,朋輩互助對於改善研究生的心理狀況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實踐表明,朋輩心理諮詢對於大學新生人際關係的改善效果顯著。當前有學者對朋輩諮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適用性和如何具體開展做了分析,但實踐的研究檢驗還沒有看到。

5.系統的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危機干預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隨着研究生由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事件不斷增多,各高校越發關注研究生的危機干預。張莎等透過對天津某高校的研究構建了包括預防、預警和干預體系的危機干預機制。該機制對預警對象進行了界定,提出了五類預警指標(身體症狀、社會功能、情緒症狀、認知方式、行爲症狀),明確了危機干預體系的組織機構和流程。干預流程包括髮現、報送、監控、干預、轉介和善後等步驟,發現人涵蓋了同學、心理健康委員、老師與研究生關係緊密的重要角色。這一體系對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和借鑑價值。

6.體育鍛煉等文體活動能明顯改善研究生的健康水平

當前體育鍛煉對於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其發生機制從理論到實踐被不斷地闡述和證明。夏祥偉(2005)把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歸結爲緩解焦慮、降低抑鬱、緩衝應激反應、改善心境和情緒、提高自尊和認知功能。趙殿軍(2004)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在精神病性、抑鬱、軀體化、焦慮和偏執等因子上能很好的幫助研究生改善心理健康狀況。④李曉武(2011)調查發現影響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生羣體普遍對自身健康狀況滿意、不良個人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研究生心理髮展尚未真正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強、較少參加體育鍛煉等。該研究認爲積極的干預策略是引導研究生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嘗試開設體育選修課程,使研究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問題

針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各界已經開始關心和重視起來,並在理論研究基礎上展開大量實踐性探索工作。但就如何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泛泛而談較多,理論聯繫實際、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較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一)認識不足,工作忽視

研究生是學校教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一方面,這些高學歷的社會羣體往往被人們認爲全面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求學期間學校、導師更多關注他們的學業狀況、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而往往忽視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是危機狀況,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應對。因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以及“重對個體嚴重心理障礙處理,輕對羣體心理保健預防”的不平衡傾向。②所以。當前對少數問題學生幫助和治療工作方式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研究生髮揮潛能、完善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功能。

(二)認識誤區,工作不力

當前的許多高校沒有建立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大多由德育工作者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德育工作者因爲受到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響,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中,加之缺乏心理健康知識,德育的方式很難適應新形勢。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傾向,往往被認爲是幫助少數有心理障礙的研究生克服障礙,並努力提高其思想境界。也有些德育工作者主張心理教育取代傳統的德育。這些極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利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深入開展。

(三)方法體系缺乏創新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雖然已經得到重視,並開始系統性探索,但在教育實施上尚未建立完整、獨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沒有形成適合研究生心理特點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在大多數高校中,針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直接採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③有調查顯示,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已不再是本科生的交往障礙、心理不成熟爲主,而更多地表現在由對未來的不確定而產生的不安和焦慮感。這就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模式上要區別對待,構建符合研究生心理特點的獨立、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模式。

(四)科研有待於深入,研究方法及工具有侷限性

當前關於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致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理論研究,主要闡述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影響因素以及干預措施等;一類是實證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來探討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有訪談法、調查法和個案法等。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研究數量少,深入程度低,有許多研究結果還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另由於研究範圍、樣本容量有限,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今後應多進行跨專業、地域的研究,儘量增加樣本含量,以減少抽樣誤差。也有研究(俞國良,2008)指出,當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五種傾向: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雷同化。①具體工作的開展中存在重診治輕教育的傾向,心理諮詢重障礙、輕發展等問題。因而有研究者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四個原則:教育、發展、預防、主體(樓成禮,2005)。

三、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得到關注和重視,但對比本科生的工作體系,還亟待加強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針對研究生的心理特點,從內容、方法和手段上構建相應的教育體系。

(一)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爲研究生成長髮展階段的必要教育納入正常的生活、學習中,輔之以心理輔導、職業指導、危機干預、文體活動等,建立一個從學生自助到老師關心、人人蔘與的健康成長體系。首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識,增強研究生的自主教育。透過入學教育、開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選(必)修課,讓研究生學會關愛自己,掌握自我調節和減壓的基本技能,應對遇到的困難。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機構要針對研究生不同年級的學習特點分年級、有步驟、階段性開展心理健康的監控,輔導與諮詢,建立重點生檔案庫,關注問題學生,及時採取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有機融合。作爲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從方法上給予補充,而且兩者的結合可以共享資源,共同實現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融合體現在師資隊伍、實踐和研究以及文體活動的開展等方面。最後,建立學校、學院、班級、教研室四級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預網絡和救助體系,加強研究生的心理干預。

(二)優化工作隊伍,構建合理的工作隊伍體系

針對研究生羣體的特殊性和實際需求,高校要構建充分而合理的工作隊伍機制。從大規模的普通人羣篩查、求助人羣的個體化應對,以及師生關係改善等途徑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重點建設3支隊伍,共同建構系統的應對機制來切實有效地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1:輔導員和日常行政管理教師隊伍。高校要依託此隊伍關注和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輔導員和研究生朝夕相處,既是德育工作的開展者,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知心人。作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線工作者,輔導員務必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能、接受系統的專業訓練。高校應該給輔導員提供機會學習相關的心理輔導與實踐知識,鼓勵輔導員參加地方或者國家的學校心理輔導和諮詢的資格認證考試,全面增強其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助人能力。隊伍2:心理諮詢專業教師。此隊伍將針對普測篩查出的重點關注人羣進行進一步訪談確認,建立在讀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對於確實需要個別或團體專業心理諮詢、治療或干預的個體進行專業性的服務工作。同時,此隊伍還將透過課程教育、團體諮詢來開展深入的、針對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隊伍3:研究生導師。要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關鍵在於增強研究生導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本研究特別發現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師生互動關係直接關乎研究生培養質量、研究生個體的發展和成長。所以,導師的心理健康意識能促使其運用導師的力量來幫助研究生的應對各種心理問題。因爲研究生大部分學習和科研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而且研究生的各種獎懲評定都需要導師審覈。這種息息相關的師生關係使得導師更容易洞察學生的行爲和心理的變化,也就更利於幫助他們緩解壓力。隊伍4:研究生社團和研究生骨幹隊伍。在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朋輩輔導的開展會大大延伸教育的覆蓋面,增強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預警能力。在研究生中開展朋輩輔導,首先依託現有的學生團體,比如心理協會、陽光志願者等舉辦心理知識講座、互動性的文體活動等傳遞心理健康知識,增加研究生朋輩的接觸機會,營造關注心理健康的氛圍。①其次,在班級和教研室設立心理委員或者觀察員,作爲心理危機干預系統中的一線學生預警者。最後,界定朋輩輔導的工作範圍和職責,促進朋輩輔導員的專業成長。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校園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

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創造一個寬鬆積極的人文環境,消除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磨擦和干擾。當前豐富的校園活動僅僅吸引那些感興趣的研究生,相當多的學生還是“宅”在自己的小空間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加強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加文化體育設施。研究生管理部門需要組織開展健康活潑、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科技、藝術和娛樂活動,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生活氛圍,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寓教於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之中。一方面增加體育鍛煉的設施和資源,給沒有體育必修課的研究生更多身體鍛鍊的機會,增強體魄。另一方面,透過學生組織和導師教研室的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積極健康、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引導研究生全員參與,改變他們單調乏味的生活模式,促進交流和溝通,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四)引入素質拓展訓練模式,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質

團委和研究生會在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質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開展研究生素質拓展訓練營,開展如天梯、求生、渡河、背摔等團隊項目,透過複雜而艱鉅的活動內容,以促進研究生之間互相信任與協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心理素質的拓展計劃,透過心理講座、心理遊戲和心理實踐訓練等手段,鍛鍊個體心理素質、培養耐挫能力。各院、系配合校園文化建設和課程設定,實施人文素質拓展訓練,培養研究生的綜合人文修養和人文素質等。

(五)實施學生幫助計劃,拓寬心理健康教育領域

學生幫助計劃SAP(StudentAssistancePlan)可由學校多個部門聯手,共同爲研究生設定一套長期的心理支援系統。SAP項目內容可以包括:壓力管理、時間管理、心理健康、心理危機干預、職業生涯發展、健康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以幫助研究生成功應對個人素質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及其相關的心理和行爲問題,減輕心理壓力,提升綜合素質和心理健康發展水平。

(六)加強幹預性研究,指導實踐工作

教育研究論文 篇三

[論文摘要]透過堅定期望信念,設定形式多樣的光榮榜,幫學生重塑輝煌,充分發揮善意與善辭的力量,電話傳遞進步等方法,重塑學生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對我的啓發頗大。一個小學生因學習成績差且特別調皮,被老師安排在教室第一排靠門的特殊位置上,該學生從此更加自卑和厭學,後來換來一個教數學的新班主任,這個老師與衆不同,他對這個衆人不屑一顧的小毛頭特別關愛,每次上課總喜歡摸摸這個學生的頭。這一摸對老師講也許是不經意,不過對這孩子來講帶來的卻是極大的興奮和滿足。從此,這個學生每天都盼望這個老師來上課,聽課也極其認真,且逐漸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這個學生成了舉世聞名的大數學家。功成名就的他在談到成功的祕訣時,無不深情地懷念老師那溫柔的手和欣賞和目光,因爲那手、那目光帶着對他的鼓勵和讚許,成爲他找回自我的無窮力量。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這個老師把這頑童帶進神祕的數學殿堂的法寶,不是他把數學課講得多麼完美,而是不懷成見地對學生的鼓勵和讚賞。可見,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具有多麼大的魔力。各種形式的表揚是對學的特殊關愛,我認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必須引進新的觀念,新的方法來教育學生,以適應當代教育的需要。要改變這種現狀,利用賞識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達到轉化差生的目的。因爲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心中。”而賞識教育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寬容地承認差異,允許失敗。讓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潤,讓他們時時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們在成長中覺醒了,巨大的潛能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在這方面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堅定期望信念

我們大多數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往往批評多於鼓勵,甚至經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語言,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例:“這麼簡單的題目都要做錯,怎麼去考大學。”“講了幾遍的題還不會,真是對牛彈琴。”“以你的成績表現,將來多半是下崗工人的料,遲早會被社會淘汰。”“跟你講了多少遍,還改不了這個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來教師想透過揭學生的痛處,來喚醒學生,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這樣做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適得其反。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在小學1-6年級隨機抽取20%的學生,對他們進行了“未來發展的測試”;然後向老師宣佈說:“這些學生有很大的學生潛力”。預示他們可能比其他學生會有更好的成績。八個月後,老師獲得如期的結果。一年後,再一次測試,這些學生的成績仍在提高。期望是一種看不見,但確實存的常識教育信念,對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積極的期望是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承認每個學生有發展的潛能,有成功的願望和需要,並以適當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易於接受,轉化爲內在需要和自覺追求,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設定形式多樣的光榮榜

爲呵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我把考試成績看成是學生的一種隱私,只給學生一個“優秀榜”、“進步榜”和“強科榜”。前兩種比較普遍,但對成績下滑和待優生少了些重視和關注。爲此,我把這部分學生的最強科成績寫在強科榜上,時時刻刻激勵他們,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

在學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潛在能力,只要拋棄錯誤的教育方法,賞識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們永遠充滿自信,則無論什麼樣的學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壯起來。如學生學寫作文的時候,許多老師都讓學生讀範文,賞佳作,拿他們的作文和範文相比,結果越比學生越沒信心,對作文也就越沒興趣,一寫到作文就頭疼。其實,一篇文章即使再差,也總有一些成功的地方,教師只要善於抓住星星之火,適當誇張,一定會收到一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有了信心,學習上的動力也就有了,這種潛力如果爆發出來,不止是自己喜歡的,所有的事都會以一種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會對什麼事都失去希望。

三、幫學生重塑輝煌

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時,悲觀失望。此時,我就想盡辦法找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找回曾經擁有的成功的喜悅感,重新樹立自信心,記得我帶過的一屆學生,初一每次考試各科成績一直不錯,到初二第一學期其中考試時各科出現低谷,有的同學急得找我反映;“老師,您快給同學鼓鼓勁吧,他們都學不下去了。”經過思考,我對初一四次統考成績比較分析,找出每個學生考得最好的一次,在班上公開宣佈,並且作爲下次考試目標。結果,同學們積極性大增,期末考試取得優秀成績。四、充分發揮善意與善辭的力量

我發現班上有一個男生抄襲別人的作業。放學後,我說到他們那兒有點事,讓他和我一道走,他於是高興地在校門口等我,我倆一邊走一邊閒聊,適當時機我說:“你平時聰明伶俐,我們老師都很喜歡你,可就是你有一個毛病我們都覺得很遺憾,你知道嗎”?他說:“我成績不好”。我又說:“不是!是你不相信自己,而相信別人,憑你的能力,你是完全可以獨立完成作業的,你說是嗎?”他說:“老師,我再也不會抄作業了”!時間不長,說着聊着到了該生家,我及時說道:“我要回家了”。該生問道:“老師,你不是有事要辦嗎”我說道“我的事辦完了”。從此後,他再也沒抄作業,並且成績明顯地上升,後來高中畢業後考了師範院校,在一個教師節寄給我的賀卡上寫道:李老師,你那次對我的諄諄教導,使我自信、自強,我也要像你一樣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喚起我的學生的自信與自強。

五、電話傳遞進步

學校家庭同步開展賞識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十分關注。我們常常發現,家長們聚在一起,總愛把彼此的孩子進行比較,並會因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覺得自己“不會教孩子”而感到愧疚。但是,他們對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學習成績提高的背景乃至孩子的心理需求注意得不夠。據瞭解,許多失敗的家長都是由於家教觀念陳腐,沒有用賞識的目的凝視自己的孩子。

今年秋天,我聽了一個案例。有一位班主任給家長打電話,剛說了一句誇獎孩子的話,就聽到電話裏傳來哭泣聲。原來這位家長以前接的老師電話,全是批評孩子,指責家長的。老師們:隨着時代的進步,電話已成爲老師和家長共同教育孩子的方便渠道。但大部分電活內容是訓斥孩子的缺點,讓學生恐懼、緊張。經過反思,我把報告中這位老師的做法用在了實際工作中,用電話把孩子的優點及時傳遞給家長,嘗試了幾次,效果確實不錯。我把近期進步的學生在班上二表揚一番,且公開通知他們的家長給我打電話,讓家長多加鼓勵。這些學生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肯定後,從而更加努力。

總之,賞識教育,能重塑學生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2001(10)

研究教育論文 篇四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學本質體育教學改革

一、體育的產生

就體育產生的動因而言,除了勞動需要以外,還有適應環境的需要、對付同類襲擾的防衛需要、同疾病作鬥爭的生存需要、表達和抒發內心各種情感的需要等。

二、不同時期的體育思想研究

透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體育思想、體育理論和發展進行研究,從而得出體育本質特徵,爲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先秦時,《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陰康氏之始由於陰雨積水,氣候潮溼,影響人們氣血不活,肌肉腫脹,而採用“舞”的辦法,使氣血疏導暢通。相傳堯的時代,這種以肢體活動來消除病痛鍛鍊身體的思想已經出現。荀子有“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的學說。

2.西周時有文通武備的思想。《說苑君得》記載:周武王對伯禽說:“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威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孔子曾說,“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這就說明培養人才必須文武兼備,這樣才能治國安邦。

3.戰國時期崇尚射御。《墨子尚賢》中墨子關於射御之事說:“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罰賤之。”

4.秦漢時的道教導引,東漢時期的華佗《五禽之戲》,說明“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5.明末顏元主張人人能兵知禮樂,“凡禮必射,奏樂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幹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室”(《習齋言行》)

6.到了近代軍國民體育,提出:“軍人之知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質,不獨限之從戌者。凡全國國民,皆亦具有之。”主張全民學軍練軍具有軍人的氣質。同時,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制定“各學堂一體練習兵式體操,以肄武事。”

1932年,中央執行委員會制定學生義勇軍教育綱領,規定:“各校組織青年義勇軍及童子義勇軍,實施軍事訓練,冀達雪恥救國之目的。”

1952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制”。1982年教育部何東昌部長提出“要堅持三個爲主,以增強學生體質爲主,以普及爲主,以經常鍛鍊爲主。”

2007年中共中央7號檔案,提出“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每天鍛鍊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三、體育本質

日本學者前川峯雄說:“體育是透過身體活動(作爲手段、媒介)所進行的體育”。美國學者布擬爾認爲:“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爲媒介,在培養身體、精神、情操等方面與社會相適應的公民”。在世界上極有影響的美國《韋氏大辭典》對體育的定義是:“體育是整個教育的一個方面,它採用運動活動和有關經驗從心理上、體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會上來使個人充分發展,使他成爲國家和世界上的一個有用的公民”。前蘇聯《體育百科全書》也有類似的界定:“體育,整個來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是體能全面發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運動技能和本領的有計劃過程”。在我國,“體育,一詞最貼切的解釋就是,身體教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體育理論》中,對體育的定義是:“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爲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爲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我國1995年出版的高等學校教材《體育概論》中對體育作了如下定義:“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爲媒介,以謀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爲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爲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劉德佩認爲:“體育是人類爲促進自己身心發展和滿足自身進階需要,而主動採取的以各種身體運動形式爲主要表現特徵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從體育的理論、思想、發展來看,我認爲體育的本質屬性,首先是人的肢體活動。沒有肢體活動,又何談身體發育、體格健壯。單純的腦力活動不應在體育其列,如:各種等。其次,應有一定的強度,只有透過一定的強度練習,才能起到呼氣器官、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等臟器的鍛鍊效果。另外,透過強度練習,產生的汗液起到排毒的作用。第三,必須有一定的鍛鍊手段,在體育表現爲一定的運動項目,通關對這個項目進行系統的學習,可以達到科學的、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鍛鍊效果,並且掌握“三基”,爲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總之,體育以強身健體、陶冶情操、鍛鍊意志、塑造人格爲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向全體受教育者,使之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強身健體,終身受益。

四、體育教學改革思路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說:“面對當前的高校體育狀況,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努力實現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對接,讓大學生透過體育教育,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在體育鍛煉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質量生活。”

認爲,“體育者自養其生之道也”,運用各種技藝手段,進行“有規則,次序”的目的,“體育之效,至於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在論述體育價值作用時說:“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以轉強;身心可以並完。”同時他認爲:“堅定在於鍛鍊,鍛鍊在於自覺”。

我認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立足於保持體育本質的基礎上去改,可以從項目上改,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如瑜伽、跆拳道、體育舞蹈等時尚前衛的體育項目,在增加體育項目時,必須修訂好教學大綱,在教學中必須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鍛鍊強度、鍛鍊方法。不能一味的將體育作爲娛樂、遊戲、玩耍、百戲等形式,實際是將手段當目的,缺少了體育應有的使命,從而達不到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2]鮑冠文。體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3.

[3]體育史教材編寫組。體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6.

[4]喬克勤,關文明。中國體育思想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06.

[5]張洪潭。體育之理論結構新解(續一).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3).

[6]亞里士多德(出隆譯).形而上學。巖波書店,1962.

[7]周愛光。體育本質的邏輯學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19).

[8]李力研。體育的哲學宣言/人的自然化。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4,(1).

[9]李桂玲。學校體育本質論[J].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4).

[10]唐健。現代社會發展與體育本質的確定[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4).

[11]趙立軍,韓孝棟。體育本質的人文學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5).

教育研究論文 篇五

全納教育思想提出的初衷是爲在身心方面有殘疾的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將殘疾學生吸納到普通教育體制中,使之接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教育,從而獲得在未來社會主流羣體——普通人羣中共存的技能;而對於普通學生而言,在全納教育體制中,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合作。但隨着全納教育的發展,其概念內涵也在發展和變化着。首先從教育對象上看,全納教育的對象從“殘疾學生”到“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再到“所有學生”,教育對象的擴大體現了全納教育更具人性化,更追求民主與平等。其次從教育內涵上看,全納教育的內涵從“殘疾人教育”到“特殊需求教育”,再到“全納教育”。如用一句話概括,全納教育就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

根據全納教育的思想,學校教育應反對任何歧視與排斥,給所有學生以公平公正的教育。但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僅因性別不同,在各個教育階段,男生或女生都會受到“區別對待”,被視爲另類,被打入另冊。本文試圖用全納教育思想分析學校性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全納的性別教育觀”。

二、學校中的性別反全納現象

1.性別排斥現象

(1)在幼兒園和小學,被罰站、被“隔離”的多數是“調皮搗蛋”的男孩兒。他們不僅被排斥於正常的教學活動之外,而且也少有機會成爲“值日生”或“班幹部”,其在羣體中的聲望與影響大受影響。甚至有調查顯示,幼兒園中男孩的獨立性總體水平低於女孩,並達到極其顯著水平。

(2)在學校教育中,男教師被排斥在幼兒園和小學教師隊伍之外,而女教師被排斥在學校領導羣體之外。雖然時代已進入21世紀,但能夠充實到幼兒園和小學的男性教師仍是鳳毛麟角,不少學校中70%~80%的教師均爲女性。一旦有那麼幾個男性教師,又很快被提拔到領導崗位,而同等條件下的女教師,則很難得到提拔。在選拔學生幹部方面,隨着年級的升高,擔當班級、少先隊、團支部和學生會幹部的男生越來越多,而女生卻越來越少。這種現象的背後是隱性的性別排斥。

(3)在學校性教育中,異性教師被排斥在任課教師之外。學校在安排性教育教師時,往往是讓女教師給女生講課,男教師給男生上課,也許存在已婚女教師給男女生上課的情況,但極少見男教師(無論婚否)給女生上課的情況。在一些調查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雖然有大部分的學生對性教育教師的性別上持“無所謂”的態度,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選擇同性教育,卻沒有學生主動選擇異性教師進行性教育。

2.性別歧視現象

(1)儘管男孩兒從小“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一般,但人們並不放棄希望,認爲男孩智力水平較高,屬“大器晚成”型,將來定會“睡獅猛醒”,在中學或者大學趕上並超過學習成績優秀的女生。他們即使大學成績也平平,也不影響未來成就一番大事業。而女生如果從小學習成績一般,那不僅會讓師長深感失望,而且還可能被譏爲“傻子”、“傻大姐”,使人格受辱,心靈受到傷害。

(2)儘管在中學生中發生“早戀”或者說是“交往過密”現象,都是因爲男女生“兩性相悅”,但對於男生而言,人們的評價最多是“不務正業”、“雞娃打鳴”,而對於女生,人們可能會認爲她是“作風不正”、“品行不端”。有此經歷的男生並不會影響今後的人生道路,而女生的聲譽卻會多一些瑕疵。

正是因爲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性別排斥與歧視現象,所以,借鑑全納教育的理念形成新時代的性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且緊迫。

3.性別教育隔離現象

有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較過去有較大提前,女孩月經初潮最早爲9~10歲,小學高年級學生間,異性交往過密現象屢見不鮮。這說明性教育的起始階段應從小學開始。然而在現實中,性教育至少存在三種隔離現象:

(1)學段隔離。多數校長、老師和家長們認爲性教育從初中開始即可,對小學生進行性教育不僅沒有必要,更有因提前教育而承擔喚醒性意識、教唆性行爲的風險。

(2)男女隔離。即使在能夠進行性教育的學校,目前多數做法仍是男女學生分開授課。

(3)內容隔離。既然性教育的對象是分開的,那麼性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男女有別的。

上述性別教育的反全納現象,使得開展正當的性教育阻力重重,科學的性知識難以普及,開明的性別觀念難以推廣,青少年在性別問題上的“自主探究”難免會不時遭遇各種性陷阱與性危害。故此,筆者提倡實施全納性別教育,推廣普及全納的性別教育觀。

三、性別教育的全納教育觀

性別教育在全納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應在以下幾方面用全納精神進行性教育:

1.教育對象的全納

長期以來,性別教育的對象被侷限在青年中,人們普遍認爲青春發育以前的少年兒童和成年以後的人沒有接受性別教育的必要。然而,人的性別身份、性別角色、性生理和心理變化是伴隨一生的事情,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會遇到不同的性問題,因而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有接受性教育、解決自身性別的問題,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滿足人生價值的需求。但是根據筆者所理解的“性”及“性別”的概念、內涵,性別教育還應包括對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薰陶和性格性情的培養,最終目的是促進受教育者人性的發育和人格的完善。從廣義的性別教育和泛義的性別教育的意義來看,在性別教育活動中,不應存在因年齡、性別和身份等因素而阻礙接受性別教育的現象,即性別教育中不應存在任何形式與程度的排斥現象,性別教育的差別只應存在於因年齡而設定的教育內容的不同。

2.教育者的全納

在任何一個教育階段,學生需要男女兩性教師同時擔任教育教學工作。在目前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男女教師的性別比嚴重失衡,女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行爲方式成爲影響男生和女生的唯一成人性別楷模,單一性別榜樣對有效促進男女生的成長是有缺陷的。從教育生態的角度分析,恰當的“性別比”(羣體中男女兩性的人數比例)會使兩性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教育效益的提高。而教師羣體中的“性別比”失衡,可能產生不利的教育後果,即由於女性缺乏男性的堅強勇敢、大度豁達和勇於負責的品質,而使男生個性的發展可能會傾向於女性化。另外,性別教育的教師不應只是同性教師,如果說進行性生理、生殖和生育教育爲避免尷尬,可以採取男性教師給男生上課、女性教師給女生上課的辦法,那麼在社會民主、兩性公平、兩性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個人完善與社會進步等問題上,教師性別就不會成爲學生學習的阻礙,相反不同性別的特色與優勢會使教學更具感召力和影響力。

3.性別教育的公平公正

性教育中每個人都應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教育給男女兩性的評價和期待都應一樣的具有激勵性和發展性,不能因性別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評價,或給予不同的期待。長期以來,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形成了不同的評價與期待模式,因此,要用現代社會學“女性是被造成的”觀點替代傳統的“女性是天生的”觀點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世紀之交的時代轉換並不會自動帶來人們觀念的更新和思想的進步,即使是新世紀的大學畢業生和學士學位獲得者,如果思想觀念不革新,制度與實踐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筆者認爲,在社會觀念與社會實踐中,只有一種思想對我們“男女攜手,共同進步”有積極意義,那就是“公平公正”。只有抱定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放鬆,做全面系統和深入細緻的研究,才能正確認識男女的真實面貌,才能得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也只有公平公正的性教育才能培養出“身異心同”的社會人——無論男女,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正常的情感態度、豁達的胸懷、達觀的性格和堅毅的意志。教育要做的不是改造性別,也不應刻意強化性別特徵,而應將兩性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共同向着“人”的本質與真諦邁進。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徐文勇。不同地區的學校性健康教育研究——以北京回民中學和宣威民族中學爲例[D]∥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科學士)畢業論文精選精評。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黃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國際教育思潮縱覽[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525~574

研究教育論文 篇六

個性教育作爲20世紀末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界研究的熱門話題,每年有不少文章見諸報刊,其中不乏觀點新穎的佳作,但綜觀研究現狀不難發現關於個性的定義,個性與主體性的關係,個性教育與主體性教育的關係,我國個性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要求,個性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些問題被有意無意忽視或一筆帶過。筆者試圖根據自己的理解着重探討這幾個方面。

一、個性的界定

對個性一詞的定義是解釋個性教育整個理論大廈的根基,但在今天的教育領域中個性、主體性、個性教育和主體性教育混淆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

(一)什麼是“個性”?英國學者大衛·豐塔納在《教學與個性》一書中指出:“在我們對個性下定義時,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問題是:個性似乎是一個捉摸不透可望而不可即的術語。我們原以爲懂得了這一術語的含義,可是當我們試圖以一種能爲人們接受的形式表達它的意義時,卻又往往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確,個性是一個多角度多視野的概念。哲學範疇的個性與共性相對,指A事物區別於B事物的特性哲學意義上的個性與共性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個性通常用語形容個體的行爲處世與約定成俗的社會規範不一致,有標新立異的含義;而心理學視野的個性正如朱智賢先生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所界定的:“個性(personality)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複雜的心理特徵的獨特結構構成的整體。”

教育學領域的個性應該區別於其它學科,具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在當前個性教育研究中,關於個性內涵構成的學說觀點紛呈。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歐美流派主張個性包括:(1)個人區別於動物性、工具性的人性;(2)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3)每個人先天或後天的,潛在的或現實的特殊傾向、志趣。日本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認爲個性包括三個層次:(1)每個人的尊嚴和完善的人格;(2)每個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獨特性;(3)每個人的獨立主張及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我國的教育學者通常將個性理解爲與共性相對的概念,包括人的獨特性、主體性、創造性,更有人把社會性也包括其中。觀點雖然各異,獨特性和主體性卻爲大家所公認。

(二)何謂主體性?主體一詞源於哲學,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實的人,主體性作爲人的本質屬性,具有豐富的內涵,至於主體性的本質內涵究竟包括些什麼,學術界對此有不盡相同的看法。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論者在談到主體性的內涵時,比較一致地認爲;主體性的內涵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學者將個性分爲兩種類型:整體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整體主體性是“人類透過漫長的歷史實踐全面地建立起來的一套區別於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於自然界的超大型生物族類的主體性,它爲個體主體性的存在奠定了人類學的基礎”(1);個體主體性主要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所要求的和所凸現的”(2),個體主體性的內在規定性爲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主體在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之中表現出自主性;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即與客觀物質世界的關係中,表現出能動性;主體在自我關係中表現出超越性。”(3)

在筆者看來,許多學者對主體性內涵的理解基本上是在整體主體性層面的理解,過分重視整體主體性而忽視個體主體性。過分重視整體主體性而忽視個體主體性,就有可能削減個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使得個人變的懦弱、缺乏獨立人格以及不負責任,因此從個體主體性的角度去把握更有意義。

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均是主體性的表現,其中創造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最高表現,它使人永不滿足當下的現實狀況,不斷向着更高層次的未來狀態邁進。所以從這一意義上看創造性與主體性並不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將創造性或自主性、能動性與主體性並列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那麼,主體性與個性是什麼關係呢?筆者認爲,獨特性和主體性作爲個性內涵的兩個方面,主體性是個性的核心,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基於主體性的個性的內在規定性,而獨特性則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形式。各種力量要對個體發生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主體性,而獨特性則指明個性可能的發展方向對各種力量起引導的作用,因此兩者無法在嚴格意義上區別開來,我們探討的個性教育包括了這兩方面的含義。

二、個性教育與主體性教育

教育的英文“educate”,“e”意即out,出來的意思,“ducate”指引出,顧名思義教育意味着根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和個體差異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它以人的發展和完善爲宗旨。個性教育和主體性教育在教育的終極追求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各有側重點。

在前面將個性規定爲個體的整個精神世界,其內在本質爲主體性,獨特性爲其外在的表現。我們強調個性教育,就是基於對獨特性的尊重,爲什麼要強調獨特性呢?首先,每個人生來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一樣,這也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無比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要求用一種模式去限制原來是豐富多彩、各具特徵的個人的發展,就意味着我們對某些個體的不公正。其次,“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是人類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源泉”(4);每個人的獨特性構成我們之間的差異性,而差異既使得合作成爲必要,也使得合作成爲可能;人類文化進步的動力就蘊藏在個人的獨特性之中。獨特性不單單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且是個性得以確立的表徵,是個體內在天賦顯現的確證。建基於主體性的獨特性是個體個性發展程度的標尺,也就是說,越是具有以主體性爲底蘊的獨特性,個體的發展程度就越高,個體自我實現的程度就越高。

什麼是主體性教育呢?近年來由於主體性教育研究範圍的不斷擴大,由微觀層面將教育活動看成師生之間的特殊交往活動,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爲研究重點,進一步擴大爲中觀層面將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論和實踐者視爲主體,關注學校自擴大及教育管理和教材編排等活動,再擴大爲將教育看作與政治經濟並列的活動,研究如何保持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適應並超越社會的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混淆了“主體性教育”和“教育的主體性”等相關概念,其實根據語法分析,主體性教育就是指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爲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教育;而教育的主體性則是指教育活動自身的獨立性、能動性和超越性;不能將二者混爲一談。至於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就更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概括地說,主體性教育就是指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爲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教育。

綜上所論,個性教育更多地着眼於個體獨特的內在潛能和資質的喚醒和發展,而主體性教育其着力點在於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個性教育的實施是建立在主體性教育的基礎之上,而主體性教育需要以個性教育爲嚮導,兩者在實踐中表現爲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

三、我國個性教育的現狀及其要求

縱觀教育歷史不難發現個性教育這股思潮並非空穴來風,它同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一脈相承均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教育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每個人由於受家庭,環境,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本身存在着個體差異且人本身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的要求就是個性化。個性化的產生還有其現實性,具體包括:(1)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總體上是重共性輕個性,像工業流水線上生產機器一樣批量生產學生,壓抑創造性泯滅個性;而當前世界正加快向多極化發展,經濟結構和社會分工日趨複雜化,這對人才培養提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要求;(2)下世紀我國的在校學生將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本身具有較強個性,應該對他們的教育必須適合他們的特點來進行。當前現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教學電影,錄像機,電腦網絡的廣泛應用爲受教育個性發展提供便利,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使人們有更多的閒暇時間來發展興趣和愛好。

個性化教育在我國雖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卻已涌現了大批教育改革思潮,如:整體化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口號雖異實質與目的卻是一致:以人爲本,將生命的活動引入課堂。總體上我們在個性教育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基本停留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學生個性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艱難的話題,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育研究論文 篇七

教師雖有其實踐的優勢,卻也有着明顯的弱勢,主要是知識儲備和理論功底不足。我們知道,科學研究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含量爲背景,以一定的理論涵養爲底蘊的。由於知識和理論不足,使得一些教師在開展教科研時往往捉襟見肘,感到困難重重,至少也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勉強開展一些研究,也比較膚淺,難以形成成果,尤其難以形成優秀成果。因此,有志於教科研的一線教師,第一要務是爲自己“充電”,致力於做好知識儲備和理論儲備,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養。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而且要博覽羣書。不但要讀一些有關科研工作的專門知識書籍,懂得怎樣選擇和確定課題,怎樣進行課題實施和操作,怎樣檢索文獻資料,怎樣形成研究成果等等;還要廣泛閱讀諸如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學、人才學、比較學、資訊學、系統論、控制論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論著作。對於經典人物的經典著作,不能滿足於那種“快餐式”的涉獵,而要做一番研究性閱讀,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不讀孔夫子就不知道中國教育的淵源,不知道中國文化的根脈;不讀蔡元培、陶行知,就不知道中外教育的聯繫,不知道近代和現代教育的精髓;不讀盧梭、蘇霍姆林斯基,就不知道什麼是自然主義教育,什麼是愛的教育,什麼是和諧教育。在這個充滿物慾和浮躁的時代,人們對經典已經感到陌生。我們教師還是應該要求自己少一點世俗氣,多一些書卷氣,樂於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

二、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實踐方向

科學研究總是以實踐爲依託,從微觀入手,從研究個案開始的。

1.利用實踐優勢

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躬親實踐的優勢,立足教育教學第一線,更多地接觸、瞭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更多地觀察、瞭解和研究各種教育現象,把研究每一個學生、研究每一堂課和研究教育教學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注重個案的積累,在實踐中發現和提煉研究課題。實踐是理論之母,一線教師一旦離開實踐這塊土壤,教科研必將一事無成。

2.增強科研意識

教師要增強科研意識,自覺地爲教育教學實踐注入科學性和研究性。要帶着問題進行實踐,把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當做科學研究來做,做到工作科研化、問題課題化、實踐理論化。這樣,當一個教師接受了具體的教育教學任務時,他的研究課題就被“立項”了,學科教學或班級管理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課題或課題的來源。例如,你是一名具有良好閱讀習慣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把教師的閱讀習慣轉化爲學生的閱讀習慣?這個問題就很值得研究。其實,庸者只知道做,不知道思考,而智者帶着思考的大腦去做。這個“思考”,就是科研意識。可見有沒有科研意識是大不一樣的。教育科研就如同一片森林,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願意爲此付出勞動,走進去總是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的。

3.養成科研習慣

教師要養成勤於動腦、動手、動筆的習慣,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辨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搞科研就要有點科研的樣子,要經常動筆寫點東西,從班主任寫“教育手記”,學科教師寫“教後筆記”做起。要隨時把比較典型的課堂教學案例寫成研究報告,積累個案,作爲科研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了幾千名兒童,記錄了幾千頁的兒童成長筆記,堪稱勤於研究又善於研究的典範。要結合自己的日常工作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並捨得下工夫,給自己“加壓”,例如要求自己每學期或每年至少寫作(是否發表不論)多少篇或多少字數的論文。長此以往,必有所成。

三、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今後前途

1.大膽改造傳統,創造先進文化,倡導教師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的意識

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可以大膽地預見,在未來社會,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大學教授之間不會有等級差別。爲了讓人類發展得更充分、更美好,對人類的各個階段的學習乃至生活進行研究,都顯得非常必要。

2.從各個層面做好制度重建工作

如在師範生的課程設定方面,提高教育科研知識在課程設定中的比重,重視教育科研在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中的作用。學校作爲教育科研最直接的受益場所,更應爲從事教育科研的教師訂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獎懲制度,使我們的中小學借教育科研之東風,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3.專業教育科研人員要關注教育

專業教育科研人員要更多地關注教育,而不是隻關注教育學,要提倡平實質樸的文風,而不是以華麗的詞彙來掩蓋內容的空虛。如果放下架子,真實地面對教育,真誠地面對教師,二者的溝通就會有效得多。在這裏,基層教育科研工作人員有着特殊的作用,他們既比較瞭解一線教師的鮮活實踐,又能夠較爲從容地進入教育科學話語體系中去,可以較爲經常地、有針對性地將二者聯繫起來,或者將鮮活的實踐加以提升,加以推廣,或者將先進的理論介紹給急需的一線。

4.弘揚教師的主體性

當今普遍重視弘揚人的主體性,人自身的發展越來越趨向於主體的自我建構。尤其是教育科研,它本身是一項創造性的複雜勞動,沒有對主體自身價值的追求,沒有自主的覺悟與覺醒,就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去支援它完成這一複雜過程。只有對教師這一概念進行時代的重建,才能意識到教師不只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而是昇華自我,完善自我,有着豐富創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職業。教師這一概念絕不應被平庸填塞,而應與高尚、創造、探究爲伍。教育的勞動性質不是簡單、枯燥、接受,它是複雜、有意義的勞動,充滿了發現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

四、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對教育科研中各種方法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在此,把最常用的方法劃分爲以下六大類:

1.文獻方法

文獻方法是透過對有關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和歸納總結,以確定有關教育研究的“研究內容”和“價值大小”的一種研究方法。使用這一方法,首先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佔有與課題有關的資料。其次是收集資料要全面、系統,具有代表性。

2.實驗方法

由於實驗方法對自然科學的衆多研究的獨特作用,這一方法也被引入了教育研究等社會科學中。爲了解決某一教育研究的命題,常常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提出假設,選出有代表性的樣本,依照一定的設計程序進行實驗,然後透過對實驗效果與傳統方式下取得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以達到檢驗假設的目的。例如,“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實驗,“實驗、誘導、探究教學法”實驗等等,都屬於實驗研究。

3.問卷法

問卷法是透過書面形式、以嚴格設計的心理測量項目或問題,向研究對象收集研究資料和數據的一種方法。

此外,還有統計方法、系統科學方法、個案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趨勢分析法、評價研究法、模型法、計算機模擬法等方法,在此不一一闡述,都得靠我們教師不斷去學習、去領會、去實踐。

參考文獻:

[1]楊麗珠。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研究教育論文 篇八

關鍵詞:趙君陶;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教育思想

趙君陶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她爲革命辦教育付出了畢生的心血,爲中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的教育思想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一、趙君陶的教育思想來源於實踐

趙君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家,而是革命家和教育家的結合。因爲她是革命家辦教育,是爲革命建設培養人才、儲備力量,因此在辦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黨的革命路線、革命方針和方法。同時,她在辦學校過程中,又以學校爲陣地,以教師身份作掩護,積極開展地下工作,掩護地下黨人和進步人士;並有意識地團結學校周圍四鄰,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發動和組織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趙君陶來到重慶,在領導下進行抗日救亡工作。鑑於戰時保育會是統一戰線性質的團體,非常重視保育院的人事安排。爲了加強統一戰線工作和對戰時保育會實施黨的領導,也便於黨的祕密工作,決定選一些優秀黨員到保育院擔任領導職務,因此選中了趙君陶。在發動高潮中,趙君陶堅持執行黨的隱蔽政策,保護了一大批同志,並堅持辦保育院達7年之久,培養了近800名“難童”,不但救了“難童”的性命,而且把他們培養成爲革命者、建設者。革命造就了趙君陶這個無產階級的教育家。

只有緊緊抓住她既是革命家又是教育家這一顯著特點,才能科學地研究趙君陶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趙君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實質和靈魂,才能正確評價趙君陶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趙君陶教育思想之精深,教育理論之深刻,不經過深入的研究是不能把握的。趙君陶豐富的教育思想來源於她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趙君陶教育思想不是沿襲過去舊的教育思想,而是在辦無產階級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長期辦學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同時,也吸收了過去一切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因此,趙君陶無產階級的教育思想是新穎的、珍貴的,它爲中國共產黨辦教育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從趙君陶辦革命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她的教育思想

趙君陶辦教育貫穿了她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時期,長達幾十年之久。趙君陶辦學形式多種多樣、辦學經驗豐富多彩,是黨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實踐者。研究趙君陶的教育思想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去認識和總結。

1、創辦幼保特殊教育

趙君陶在重慶遠郊土主鎮任第三保育院院長。保育生是抗戰時期從日本帝國主義炮火中搶救出來的,小的二、三歲,大的十幾歲,男多女少。由於失去父母和家庭,心靈受到很大創傷,正如他們自己所說:“我們離開了爸爸”,“離開了媽媽”,“我們失去了土地”,“我們失去了老家”。這種孤獨生活造成了他們特殊的心理。面對這種情況,保育院不僅僅要教而且要養,不僅管學習,還要管生活,因此保育院既是學校又是家,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媽媽。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極其特殊的辦學形式。趙君陶根據客觀實際尖銳地指出:必須不斷改革傳統的舊教育制度,推行“生活教育”、“社會教育”和民主辦院的方針,努力把孩子們培養成手腦並用的小工人、追求真理的小學生、自覺教人的小先生,反抗日本侵略的小戰士,即“四小”學生。趙君陶在瞭解了孩子的情況後認爲:保育院的孩子有資質優秀的,也有愚劣的,出身背景亦不相同。但實踐證明:教育的力量使他們都進步着、改變着。戰時保育院已經開展了有教無類的神聖教育事業。“我們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注意瞭解他們特殊的本質、心理和興趣,尋找培養他們的方法,知道他們不僅需要深厚的同情,周密的關切,而且需要知識。我們的任務不能擇人而教,必須因人施教,必須從培養習慣入手。”這些觀點充分體現了趙君陶嶄新的教育。

2、創辦工農速成中學,促進工農幹部知識化

中國革命勝利了,進入了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大量的知識分子。黨中央作出了培養幹部的決定。1950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工農速成中學暫行實施辦法,決定以速成的辦法培養經過革命戰爭和各項實際鍛鍊的先進人物。中南教育部成立了中南實驗工農速成中學領導小組,趙君陶任副組長(當時她是中南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處處長)。趙君陶認爲:辦好學校最重要的是選好領導和教師,她爲了組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親自到中南三省一市選教師。她還十分重視教材,她在中南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處抽調許多高水平的教師,組織起來編寫教材。她注重改進教法,主張教師互相觀摩、交流,相得益彰。她積極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困難,保證他們用心學習。因爲工農學員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多,於是把原來定的三年畢業改爲三年至四年畢業,體現了趙君陶實事求是的精神。她教育學生要尊重教師。她還風趣地說:他們把知識交給你們,這就是工農分子知識化,知識分子的工農化了。

1953年,趙君陶調到工作。爲了適應全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急需各項人才,特別是技術人才,爲了迅速提高工農幹部的素質,全國各地興起了創辦工農速成中學的熱潮,專門培養工農幹部。趙君陶被調到南開大學速成中學任職。南開大學和速成中學師生知道要調來一位老革命、老教育工作者,非常歡迎。

趙君陶的教育很有特色。她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速成中學既有普通中學的特點,又有其自身特點,既要速成,又要系統紮實地掌握知識。她認爲若不紮實,談不上速成。因此,這對教師的要求就更高了。針對這種情況,趙君陶和教師、學生注意共同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趙君陶採取老師指導,老師學生共同講,老師總結的辦法,以老師爲主,啓發了學生的思想,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趙君陶爲了提高教學質量,還建立了集體備課制度,主張透過討論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教育研究會。

趙君陶特別注意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她組織教師到中國人民大學、速成中學觀摩學習、跟班聽課和老師一起備課、上課、輔導、實驗、修改作業。從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和掌握速成中學教學方法的特點。她要求青年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專業知識的研究。她特別重視知識分子、關心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的貼心人。

3、創建北京化工學院,培養高科技人才

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和化工事業未來發展的需要,陸定一指出:現在國務院只有化工部和輕工部兩個部沒有自己的大學,希望儘快辦起來。趙君陶被調到化工學院工作。當時建立學院是三無:一無宿舍、二無師資、三無物資。但經過趙君陶的努力,終於辦起了北京化工學院。她長期辦學,既堅持正確的教育方針又堅持師資隊伍的建設。她親自抓師資隊伍建設,要求教師思想政治品德好、業務水平高、熱愛教育事業,透過努力,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深受好評。羣衆評價她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好領導。

三、趙君陶教育思想的特點:改革、開拓、創新

趙君陶出生在20世紀初——一個時代大變動、中國社會大變動、家庭大變遷的時代。從小就受到變革思想的影響。她的父親趙登之從內地和外地的商業活動中覺察到時代在發展,認爲若自己的女兒不上學識字,將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她二哥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使她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五哥趙世炎去法國勤工儉學後經常來信鼓勵她跟上時代的步伐。趙君陶在時代、社會、家庭的影響下,到上海、北京求學,立志要學好知識,當一個好教師,爲改造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爲她後來參加革命、辦教育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趙君陶一生爲革命辦教育。她的教育思想就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大膽創新。

1、不斷改革傳統的舊的教育制度,實行民主辦學方針

抗戰時期趙君陶在重慶辦保育院的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新的類型。趙君陶爲了把孩子們培養成無產階級革命的接班人,大膽地提出了要不斷改革傳統的教育制度,不分階級,不分貴賤,不分男女,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實行愛的教育。她堅持用無產階級教育思想培養無產階級接班人。她十分重視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堅持走羣衆路線,提倡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2、建立科學管理制度

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用最少的投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趙君陶在管理並不爲人們所重視、既無相關理論指導又無實踐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在保育院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行政、總務、教學、社教、改進大綱等,經濟由院長統一管理。當時保育院經費來源主要靠社會募捐,來之不易,一分一釐都要節約使用。但必須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趙君陶特別重視研究伙食營養問題,對體弱有病的孩子特殊照顧。最先大家是吃飽,後來是吃好。保育院的孩子個個茁壯成長。

管理也是一種教育。過去我們對行政事務工作只注意他本身的作用,而認爲與教育無關。其實管理也是一種教育,如對教職員工的職務分配、工作考察、嚴肅的工作作風等是對兒童最實際、最優良的活教材。是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對此,趙君陶提出讓學生參加管理。這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大膽突破,是羣衆觀點在管理中的體現。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辦學的關鍵

趙君陶認爲辦教育最關鍵的是選好領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名師出高徒,師高弟子強。爲此她對教師首次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思想政治品德好;二是業務水平高;三是熱愛教育事業。爲了建立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她不僅親自到各地進行選擇,而且還把教師送出去培養,並在教學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師資水平。

4、首倡成立教職員教育研究會

爲了滿足大家集體反省,互相砥礪,改正彼此錯誤的需要,趙君陶在第三保育院成立了教職員教育研究會。在集會中定下了互相觀摩、互相批評、提出問題共同討論等原則。在這些原則下,教職員工達到了互相學習、互相批評的目的,提出的困難問題也就在會上及時解決了,從而達到了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綜上所述,趙君陶的教育思想是新穎的、豐富多彩的。其核心和靈魂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開拓、大膽創新,爲共產黨辦教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歷史借鑑。趙君陶的教育思想是無價之寶,我們後人要百般珍惜。

參考文獻:

[1]慈母般的愛--趙君陶同志和戰時兒童保育院[M].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7.

教育研究論文 篇九

[論文摘要]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師生現實情況做好準備,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透過領導重視納入評估內容,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養他們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熱愛集體、朝氣蓬勃、勇敢頑強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體育風尚,特別是德育在體育教學中表現具體、觸手可及,透過聯繫實際,學生易於接受,從而防止了簡單說教的現象。

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跨過了應試教育的檻,向新課程標準下的素質教育進發。體育也同樣加強了社會、生理、心理等素質教育,注重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於體育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養他們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熱愛集體、朝氣蓬勃、勇敢頑強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體育風尚,特別是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表現具體,觸手可及,學生聯繫實際,易於接受,從而防止了簡單說教的現象。對於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如何體現思想品德教育,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從師生現實情況做好準備

1.學生心理條件的準備

中學生的心理髮展,在認識方面有如下表現:感知覺活動的精確性、概括性有了明顯的發展,他們已能較爲全面深刻地觀察事物並剖析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在情感與意志的發展上,他們情感日漸豐富,容易感染和接受影響,其社會情操初步形成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友誼等,另外好奇心很強。教師是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對其情感意志加以培養和鍛鍊,並對於各方面的缺憾加以糾正調節。

2.教師教材、教法等的準備

(1)備課。作爲一名體育教師,備課前應充分鑽研教材,註明在哪樣活動中具體表現,並在教案中有所體現,切實把育人的目標落實到每節教學中。

(2)課堂常規。每節體育課都有一定製度化了的教學常規。例如,課前場地器材的佈置,教師可充分挖掘學生在教師面前的表現欲和榮譽感,讓學生取送器材,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爲集體、爲他人做好事的好品質,而且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3)教學過程。根據教案中教材教法的安排和要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道德意志品質的培養,例如,小組長帶隊,整隊、分組練習,同學們積極響應,如此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的精神。又如在支撐跳躍着已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教學內容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對其動作加以肯定,從而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的勇敢精神。

(4)基礎知識課。在基礎知識教學時,加強學習目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爲振興祖國的體育事業而學習、而鍛鍊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責任感。如在教授體育的產生和發展時,闡明體育與軍事的關係,加強國防教育。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強身作用防禦作用,從而使學生明白,只有強壯的體魄才能保衛祖國,才能甩掉“東亞病夫”帽子。又如透過“乒乓外交”“五連冠”“亞洲飛人劉翔”等體壇佳話,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積極的爲祖國而學習,學好知識加強鍛鍊的意志品質。

二、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

1.更新觀念,加強素質教育

“思之於行前”只有頭腦中有了一個目標、計劃,行動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不偏離主題。對學生增加素質教育的教材,並對完成效果的評估提高到非應試教育的評估水平上來。

2.利用教師的“光環效應”

教師是德育教育的傳播者,也是德育教育的表現者。在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過程中,透過生動簡明的講解,正確優美的示範,和良好的品德修養、言談舉止,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使學生有敬佩而信服,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服從教師的領導、指揮,逐步培養遵守紀律尊敬師長的好品質。3.結合體育項目的特點

在體育教材,各項目的要求不同,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也不盡相同。例如,隊列隊形的教學,就應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教育,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並行成坐、立、行的良好姿態。在籃球等球類項目比賽中,不僅要求隊員個人技術良好,而且需要隊員的良好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成績,這有助於提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觀念。同時,可用反面的打“英雄球”難以取勝,從而對正確的加以肯定,強調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又如,在長跑、超長跑項目教學中,週期性的重複運動,毫無興趣可言,可適當講解“馬家軍”在訓練時,磨掉腳趾甲的事例,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同時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堅毅不拔的意志品質。

4.教學過程中的隨機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些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教師應把握契機,隨時對學生加以引導教育,以期達到育人的目的。如課上某位同學做錯了動作,部分學生起鬨嘲笑他,抓住這一事例,向學生講些同學之間有錯時應該當互相鼓勵幫助,而不是冷嘲熱諷,從而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真誠待人的良好品質。又如,在使用實心球時,某個同學用腳踩球,針對這一點,教師應馬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公物,保護學校財產,珍惜體育器材愛護公物的教育。

三、領導重視納入評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