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文字吧>教學資源>教育教學方案>高一語文教案多篇

高一語文教案多篇

文字吧 人氣:2.67W

高一語文教案多篇

高一語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領會《世間最美的墳墓》寄寓在對墓地樸素美描繪中對托爾斯泰人格美的讚美。

二、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所描繪的“樸素美”,感受“樸素美”的震撼力量

三、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蘊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二、簡介作者和托爾斯泰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和翻譯作品。自幼喜好文學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義,相信透過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變人的精神面貌。他從唯美主義到人道主義到反法西斯主義,始終沒有跨出資產階級意識範疇。最終攜妻在巴西自殺。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紀後半期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但是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聽示範朗讀錄音。

2、請同學們在客觀描寫墳墓的句子下面畫橫線。

四、概括課文要點

1、文中哪些句子對托爾斯泰墓進行了描寫

明確:(1)“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裏。”

(2)“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廕庇。”

(3)“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4)“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着,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

2、體現了托爾斯泰墓怎樣的特點呢?

明確 :自然、普通、樸素、、寧靜

(板書) 樸素 遠離塵囂 沒有裝飾 沒有墓碑

3、作者認爲樸素的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發了作者的這種感情呢?

(1)“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列夫·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

(2)“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3)“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後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沒有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着的感情。”

4、這種樸素對到他安息地來的人又產生怎樣的影響?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影響?

明確:“這裏,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並且不容許大聲說話。”“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紀念。” 這種對內心的強烈震撼引發的是一種崇高的敬意。

(板書) 感人

扣人心絃

樸 打動人心 敬

素 劇烈震撼 意

最美

五、綜合課文,探究分析

作者爲什麼將這位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的作家的墳墓稱爲“世間最美的墳墓”?(分幾個小問題進行探討)

其所以美,正是因爲樸素的墳墓裏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這墳墓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願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爾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說它直接呈現了托爾斯泰的一種人格——平民化的樸素。聲名蓋世的托爾斯泰苦嗜樸素,樸素是他人格的呈現和象徵。墳墓的平凡普通與偉人英名似乎不相稱,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蘊含偉大,對比中使人發現一種不同尋常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長久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並讓人們永久記住。所以說這座墳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1、托爾斯泰爲什麼選擇這樣的墓地?

明確:我感受到晚年的托爾斯泰在追求一種恬靜、自然的幸福。

他兒時聽到關於幸福的古老傳說,就和哥哥在莊園裏親手種樹,多麼天真無邪,多麼富有童趣。而飽經憂患、歷經磨難的托爾斯泰晚年回想起這些往事,突然覺得“自然、寧靜、遠離世俗”纔是幸福的,於是他願意將自己埋骨於此處。要理解這段話其實並不很難,只要我們善於抓住其中的一些語言資訊,比如:“遠離塵囂”“飽經憂患”等,再結合我們對托爾斯泰生平的瞭解。

2、我們再來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寫,說出這兩幅畫面的意境嗎?

明確:寧靜、輕柔、和諧、靜穆、溫煦。

3、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明確:“風兒”“俯臨”“和暖”“嬉戲”“溫柔”。

4、這些詞語多麼溫情,讓人感到這位偉人安睡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一種幸福,享受到了一種寧靜、自然、和諧的幸福。哪位女生給大家讀讀這段文字?用自己有聲的語言來表現這種意境,傳達其中的感情。

明確:這種自然寧靜、遠離世俗、不爲名聲所累的境界,正是托爾斯泰畢生的追求,同時也印證了他生前的選擇。

5、“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着當代最偉大人物當中的一個。”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的墓冢,並進行了比較,你怎樣看待這種比較?(幻燈片顯示名人墓冢)

明確:三位偉人的墓是一種莊嚴的美、華麗的美。這種“美”與他們“偉人”的名聲是和諧統一的。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偉人死後,人們會用自己認爲是最好的方式來紀念他們。

而托爾斯泰墳墓的樸素美與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諧統一的。因而,只有偉人與偉人相比較,才能讓人體會到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偉”,才能讓人感到托爾斯泰的與衆不同。作者認爲它是“世間最美的”。

六、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簡單談談, 學習完本文,得到怎樣的啓示

例:許多人的一生把大半時間和精力花在設計、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們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後他的墓碑損壞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沒有爲人類作出多大貢獻,那麼死後你的墓碑再宏偉、再壯觀,也只是廢石一塊,最堅固的墓碑是立在後人心中的,即使它是砂石一堆,也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感人的碑石。

七、總結

墓地的遠離塵囂、沒有裝飾、沒有墓碑的樸素美,透視了托爾斯泰內在的人格美。

附:板書設計

世間最美的墳墓

——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 茨威格

託氏墓總印象 宏偉、感人

情 墳墓介紹 遠離塵囂,長方形土堆,孤零零 感人至深

世間最美的墳墓 逼人的樸素

高一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幫助學生理清作者思路,體味“足球”與“人生”的類似點。

2、學習透過聯想比較的方法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引發自己的感受。

3、學會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件與現象,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想作者思路,使學生明白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比較,從而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獲取感悟的。

2、引導學生善於思考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學會觀察生活。

教學難點:

學習透過聯想比較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引發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蒐集關於“世界盃”的軼事

教學方法:

討論法、引導發現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正在悄悄地改變着很多人的生活,從而使“球迷”一詞成爲普天之下很多人共同身份的認同,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勞動人民。你是球迷嗎?你對“世界盃”有哪些認識?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愛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學生討論後見機引導:

剛纔大家談到了球迷在世界盃上的瘋狂表現。有些人對於這樣的現象只當作一場笑談,但有些人卻善於思考,把世界盃帶給人們的激情與瘋狂上升爲對人生的理解與認識。你們有沒有想過兩者之間的聯繫呢?

現在我們一起來分享作者蕭燕的思索與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思考可以轉化爲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動力。

二、賞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帶着如下問題邊聽朗讀邊思考:

(1)用橫線畫出不會讀、不會記、不理解的詞句。

(2)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即作者概括“足球”與“人生”的關係的句子。

2、教師範讀之後,引導學生討論剛纔兩個問題,解決本文的生詞教學,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內容。

(1)餘音嫋嫋、前途未卜、東山再起、欲速則不達(見課文註釋)

(2)咀嚼:A、細嚼;B、喻體味。

徘徊:A、來回地走;B、喻猶豫不決

轉瞬即逝:一眨眼就消失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或事物的速度非常快。

琢磨:A、雕刻玉石,使之成器物;B、喻精益求精。

奢侈:揮霍財物,過分享受

企盼:踮着腳看,希望。形容急切希望、盼望。

3、結合學習本文生詞,完成課後練習[基礎訓練]一、二。

(此舉在於學經練結合,歸併同類項,把相同的知識放在一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生品讀課文

1、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要求他們帶着如下問題邊朗讀邊思考:

(1)劃分課文段落,思考足球與人生有哪些相似點。

(2)作者怎樣描述場上球員的境遇?又描述了賽場上哪些情況?請在書上畫出相關的句子。

讀完了這些描寫,你聯想到了哪些人生現象?

參考答案:

(1)課文段落:

第一部分(1、2)借友人的話引出話題。“足球太像人生”一語統領全文,激發讀者的聯想,引導讀者將足球與人生作比照。

第二部分(3——8)審視足球賽的特點,印證“足球如人生,人生如賽場”。

第三部分:(9——10)總結全文,提出應該把人生當作一場足球賽那樣拿出來審視,將會更好地體會到生存的意義,也更能感受到足球的魅力。

足球與人生的相似點:

人生有如一場足球賽:要努力,要奮鬥,也許後面還有機會;不要計較,重在參與,重在體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文字中的具體句子去感受、思考、體味,不能脫離文字只講答案,教師的講授絕不能替代學生的思考過程。)

(2)作者的描述見書上劃波浪線部分。

(聯想到的人生現象,略。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大方地講)

3、引導學生重點朗讀第7、8、9段。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

教師:作者透過描述賽場上球員的種種表現,與人生的種種境遇聯繫起來,闡述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這除了作者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外,還與作者正確使用修辭手法分不開。請大家重讀課文,找出課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

學生朗讀、討論、交流,老師概括如下:

主要運用的修辭手法是:設問與反問。(在書上畫出相關的句子)

運用反問與設問,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感情色彩鮮明。

運用正反論證的寫法:如課文第四段的劃線部分。

提示:教師經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句子來講,一邊讀一邊體味。

二、比較閱讀

引導學生比較閱讀《足球與人生》與《足球與人性》兩篇文章。引導學生體會兩篇文章在選材立意上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點:都以足球賽爲由頭,藉助聯想展開議論。

不同點:《足球與人生》旨在開掘足球賽的象徵意義,闡明人生如足球賽:要努力,要奮鬥;不要計較,重在參與,重在體驗,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作者在選材上着重於賽場上的直觀景象,透過具體描述,折射出人生種種境遇,引導讀者去思考、比較。

《足球與人性》旨在開掘足球賽本身的意義,闡明看足球賽,不但要懂得欣賞它在美學、政治學上的意義,更要懂得欣賞它在體育人類學上的意義,使足球賽成爲消彌人類的攻擊性,增進團結、友愛、和善與公正的一種有益活動。因此,作者在選材上着重於人類學的有關研究,以及足球賽的組織形式與它的效應。

三、學了本文,你能哪些收穫?

引導學生儘量說出自己的心裏話,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抓住機會鍛鍊自己的口才。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詞和睿語。

2、做《基礎訓練》第二題。

教學後記:

高一語文課文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1.知識目標:

1、介紹作者及九葉詩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祖國人民深切的摯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詩人讚美的是什麼。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

2、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錄音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早年留學美國,大學教授,現代九葉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讚美》、《詩八首》。

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於是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爲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於40年代後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於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於各自心中的詩藝”。

二、朗讀:

方式:1、放錄音帶讓學生跟着朗讀一遍。

2、由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板書生字生詞)

三、理解:

方式:在師生一起誦讀中啓發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第一節:

1、站在歷史的高度描寫中國人民所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

2、表現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

3、表達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

第二節:

透過一個農夫表現中國人民勤勞善良慣於隱忍安於現狀的特點,讚美其頑強的生命力。

第三節:

1、表現祖國人民多災多難。

2、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節:

讚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過渡:下面我們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四、鑑賞:

方式: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再做總結。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詩沒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構結,形式自由活潑,完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講究音韻,但有詩歌內在的旋律。

本詩沒有押韻的特點,但有內在的詩歌的旋律,讀來生動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詩歌以鋪陳的手法,描繪了密集的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環境。

4、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詩人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覆迴響,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

五、主題:

方式:由學生思考討論再做總結。

這首詩讚美了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五、練習:

討論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理解:鑑賞:

一、環境、災難、摯愛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勞、隱忍、頑強二、沒有音韻,但有旋律

三、貧困,飢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災難,讚美,頑強四、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高一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瞭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爲《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來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要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學習他“鍼砭時弊”,“揭示病根”的務實文風,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骨氣和“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這應該是可以貫穿和落實到魯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學中。

具體到本文而言,我們認爲,應將重點放在魯迅先生爲何要創作《吶喊》這一問題的探討上,在引導學生閱讀本文時,深入思考,探討分析,最終解決這一問題,則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教學方法:

點撥、討論、講授。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領會

的中心。

二、自讀全文,劃出敘述個人生活經歷中列舉的典型事例,勾畫出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的句子。

三、完成課後“練習”。

閱讀指導內容與步驟

基本思想:《吶喊》是魯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吶喊》體現了作者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寫於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至“五四”時期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及探索救國之路的過程,說明了寫作《吶喊》的緣由和自己的創作態度,表現了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閱讀練習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結構。

提示:全文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敘述自己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過程。

兩層:1.總寫(第1自然段);

2、分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

第二部分(從“S會館裏有三間屋”到結尾):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和他爲革命而創作的文藝觀、創作態度。

兩層:1.寫自己創作小說的動機;

2、說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小說成集時的心情和小說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詞語,並解釋所填的字詞義。

(zhì)鋪(zú)業久(wéi)

不(míng)一錢不(dàn)於前驅

憤(mèn)反(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說的“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這裏的“夢”指的是什麼?

提示:“夢”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線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敘事線索可列爲“好夢”——“寂寞”——“吶喊”。應着重弄清它們的含義。“夢”是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於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後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