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文字吧>教學資源>教育教學方案>杜牧《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杜牧《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文字吧 人氣:2.48W

杜牧《山行》教案(精品多篇)

山行教案 篇一

教學要求: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本詩中的2個生字。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題。

同學們,剛纔的閱讀課裏,我們讀了《陝北八月天》這篇文章,感受到了陝北八月的濃濃秋意,欣賞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麼,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山行》這首古詩。

二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檢查: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三 再讀課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聽課文錄音,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學生讀,提出不懂的問題。

分小組交流 討論

教師適當點撥。

四 美讀古詩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課件展示

(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美麗的山林圖片,師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斜斜地向山頂延伸。詩人杜牧邊走邊望,只見那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住着幾戶人家。詩人不禁停下了車,因爲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讚歎道:

齊讀--------霜葉紅於二月花

剛纔我們和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美景,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你能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嗎?(感情朗讀)

五 誦讀古詩,練習背誦。

六 寫字

出示生字 霜 徑

師範寫

描習字冊

《山行》教案 篇二

1.這是一首紀遊詩,也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秋山圖,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調,表現了詩人的高懷逸緻、英氣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寫山行所見全景,視線由低而高,由近及遠。但見蜿蜒曲折的石徑向上延伸,山頂白雲繚繞,隱約可見山中人家。後二句寫近處的美好景緻:路旁山坡上,經霜的楓林輝映着夕陽,一片火紅,令人流連忘返。

3.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車駛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楓林勝景更令詩人留戀。原本透紅的楓葉,鍍上夕照的光輝,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這兩句詩筆調清新、流暢。上句出語並不奇特,卻能喚起讀者的注意:詩人爲什麼停車?何以爲“楓林晚”動情?這就爲下句寫景作了鋪墊。下句用“紅於”二字把經霜的楓葉與“二月花”作比較。含蘊豐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葉”比“二月花”紅得更豔麗,賦予秋景以生機勃勃的生命力,盪滌了蕭索的悲秋氣氛。用“紅於”,說比“二月花”還要紅。不說其究竟更濃烈到什麼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說:“紅如”,則因太實而窒息了想象。

(2)用“紅於”,更顯出意境開闊、情調豪壯。“二月花”不管開得多麼繁盛,也不會比葉多。楓樹則每片葉子都是它火紅的“花”,是通體皆紅,何況還是整片火紅的“楓林”,又映照着夕陽,其嬌豔、濃烈自然遠比“二月花”壯觀。

(3)“紅於”還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議論。說“紅如”只是在外表上賦予“霜葉”以春花的色彩;“紅於”則強調了“霜葉”內在的精神、氣質: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詩人激賞的正是楓葉的這種獨特品格。在“霜葉”與“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於是否有天生的麗質,更在於能否經受住後天的磨練。這是詩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審美觀的形象表現,因之而耐人尋味。

(摘自陳定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導讀》上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 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課後2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詩歌並能背誦。

2、理解古詩中字,詞,句的意思,繼而理解古詩的意思。

3、理解古詩中詩眼“愛”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喜愛楓葉,喜愛秋,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

1、出示詞語練習:秋天

小朋友們,看到這個詞語,它留給你什麼印象?(金色的、火紅的、迷人的、涼爽的……)

2、秋天瓜果飄香,農田裏金光燦燦,多美的季節啊!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個季節嗎?

唐代的詩人杜牧也喜愛秋天,(圖)這就是晚唐的詩人杜牧,我們還會揹他的詩《清明》呢!他和李商隱並稱爲“小李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古詩《山行》。(圖)

山行是什麼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誰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學習古詩之前,請小朋友們看大屏幕,每一片楓葉後面都有我們要學習的生字。你會讀嘛?(徑,霜)

學習寫字。徑是我們這節課的生字,徑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偏旁部首是雙人旁。霜是上下結構,上扁下寬,是雨字頭。  (教師臨寫,學生描紅)(課件:生字詞)

還有誰來讀一讀?  寒山、石徑斜、白雲、霜葉、楓林

講到白雲時告訴學生:雲是地面的水蒸氣蒸發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楓葉在被霜打過之後,葉子當中的花青素會大量的形成,以幫助葉子抵禦寒冷的氣候。

3、讀完了這些詞語,老師相信你們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出示古詩)

(1)一句一句地讀,(2)讀整首詩。(要求: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齊讀。

4、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聽一聽老師的朗讀,注意和你們讀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有節奏,有停頓。)

5、你們的耳朵真靈敏,古人把我們所說的朗讀詩歌叫“吟詩”,吟詩就要吟出節奏,吟出韻味。你們願意試試看嗎?(強調音停而氣不斷)(評價:有點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釋詞句

小朋友們已經學會了吟詩的第一步:吟節奏。那麼詩人在山中行走的時候到底看到些什麼,又感受到什麼呢?讓我們一起隨着詩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詩人坐着他的小馬車走進了一片山林中,你能從第一句中找到詩人走的路是什麼路嗎?(石頭鋪的路,石徑)

2、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圖,手示圖)(彎彎曲曲的)這石頭小路除了彎彎曲曲的,還有什麼特點呢?(向上延伸的)詩中哪個詞告訴你小路向上延伸的?(遠上)

3、詩人就坐着他的小車,在這彎彎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着,邊走邊看着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麼?(寒山)

4、這山爲什麼被詩人稱爲寒山呢?  (1、深秋季節氣溫低,冷;2、感覺上:樹葉往下落,枝條光禿禿的)

5、是呀,你瞧這深秋的山林裏,沒有蒼翠的樹木,沒有嫩綠的小草,植物都凋謝了,天氣也讓人感到了絲絲的寒意,你能讀好這句嗎?讀出寒山的感覺。(指名讀)

6、深秋的山林裏涼風習習,寒意逼人,樹上只有光禿禿的的枝丫,一片淒涼,我們一起來讀讀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們剛剛學習了詞語的意思。(板書:說詞意)

8、老師告訴你,古人作詩的時候爲了要詩句押韻,常常會把語序顛倒,那麼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把語序順一順。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意思的第二步,叫順語句。(板書)  老師現在告訴你這句話的語序應該是:寒山斜石徑遠上,你能試着解釋這句嗎?(深秋時節的山林裏,一條彎彎曲曲石頭鋪的小路向遠處延伸着。)

§2

1、詩人順着這條石頭小路繼續向上走着,擡頭一看,看到了什麼?(圖)

2、讀一讀第二句,哪些詞你懂了?那些詞是你不懂的?  先說一說你看懂的詞。(白雲,人家:住戶,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師在字典上查到“生”有這些意思:出生、產生、活、不熟的。你來選一選會是哪個意思呢?

4、是的,白雲產生之後就聚集在一起,隨着風而飄動,遠遠看着它們一團團在山峯的周圍圍繞着不斷的向上升騰,就如仙境般朦朧優美。而這些住戶就住在這白雲繚繞的仙境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誰能讀好它?(你能把我們帶入那如詩如畫的仙境嗎?    老師覺得你真像神仙一樣逍遙     誰還想領我們到仙境中走一走?)齊讀。

5、看句子,你能解釋嗎?想一想,語序需要調整嗎?  那就直接解釋。

6、詩人在這絲絲寒意的山林中發現瞭如夢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適,誰能吟好這兩句?(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3-4

1、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眼看傍晚了,心想着得趕緊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雲繚繞着的農家應該是可以收留他的,於是加緊步伐朝着山上走去。只在此時他突然大叫“停車停車”!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詩人爲什麼要停下車嗎?自讀第三句。先找一找哪個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爲)現在請你說一說詩人爲什麼要停下車?

3、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你在解釋的時候有些語序發生變化了?是怎麼變的?(停車坐晚楓林    坐晚楓林停車)誰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

4、詩人停下車來欣賞這傍晚時分的楓林,看一看第四句,你準備怎麼學習這句話呢?回憶老師教你的首先要解釋字詞,第二要看看語序,第三再解釋句子。

5、學生討論,向老師彙報成果。(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於:比……還……   二月花:春天的花)(語序:霜葉於二月花紅)

6、那麼這楓葉在詩人的眼裏爲什麼會比二月的花還要紅還要美呢?

(1、    自然的現象,2、霞光照耀:詩人更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林,3、整片,滿山的楓林)

7、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詩人開始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嗎?(寒山)

那麼現在呢?你瞧滿山遍野的楓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紅豔,整座山像是一團團的火球在燃燒一樣,那是多麼壯麗的景象呀!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導:和前面的絲絲涼意比起來,這裏還冷嗎?在寒意的秋天裏找到了火樣的熱烈,有激情的讀好這兩句。

8、小朋友們,詩人從開始看見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愛上了這激情四溢的楓林,你能讀好這首詩嗎?讓我們聽出你對楓林的喜愛。

三、感悟昇華

1、學到這裏,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這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強烈喜愛楓葉的字是哪個?(愛)

是的,這就是“詩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是的眼睛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這個字就表達了詩人對楓葉的喜愛,對秋天的喜愛,也是對大自然的喜愛。讓我們帶着這份熱情,這份愛讀好這首詩。

山行 教案 篇四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透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爲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爲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透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啓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透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爲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案設計 篇五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詩中的2個生字。

3  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題。

同學們,剛纔的閱讀課裏,我們讀了《陝北八月天》這篇文章,感受到了陝北八月的濃濃秋意,欣賞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麼,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山行》這首古詩。

二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要求: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檢查:指名朗讀,學生評價。

三 再讀課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聽課文錄音,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2 學生讀,提出不懂的問題。

3 分小組交流 討論

4 教師適當點撥。

四 美讀古詩

1 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 課件展示

(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美麗的山林圖片,師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斜斜地向山頂延伸。詩人杜牧邊走邊望,只見那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住着幾戶人家。詩人不禁停下了車,因爲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讚歎道:

齊讀--------霜葉紅於二月花

3 剛纔我們和詩人一起觀賞了山林美景,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4 你能把這樣的感受讀出來嗎?(感情朗讀)

五 誦讀古詩,練習背誦。

六 寫字

1 出示生字  霜     徑

2師範寫

3 描習字冊

《山行》教案設計 篇六

這個題目雖然和教學反思關係不大,但是老師對教材的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寫一寫也是對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爭鳴。

《贈劉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蘇軾。這首詩是明顯的“借景抒情”詩,透過對深秋景色的描寫抒發對朋友的美好祝願。最後一句“正是橙黃橘綠時”很能讓人聯想到是在祝願朋友能夠事業有成,碩果累累。情景結合的巧妙,正是體現了蘇軾的功底,而這種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對蘇軾好用比喻手法也有專門的評述。

但是,從現在人們用詩句相互贈言的習慣上來看,這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並沒有流傳開來,人們到是喜歡用“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這句詩當初並不是當作贈言的)。在我看來,蘇軾的這句詩的情感太過直白,缺少詩的玩味。另外,有比較多的限制:必須和時間(深秋)場景(果實豐收)聯繫起來,因此日常使用的頻率並不高,限制了它的流傳。所以這首詩,雖稱佳作,卻成不了蘇軾詩中的頂峯。

這首詩能成佳作,和第一聯的出色有很大關係。這一句描寫深秋殘景的句子,卻是抑揚交融,情理兼備。雖是敗荷殘菊,但是依然透露着來年再現盛景的生機。“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一聯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開來理解。對待敗荷殘菊蘇軾是既有可惜又有對來年的嚮往。這種情感的處理相當理智,不失含蓄,讓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

從整首詩來看,在情感的處理上就略顯虎頭蛇尾,後一句破壞了前一句所營造的氛圍,前句的抑到後句的揚讓人感到突兀。

晚唐詩人杜牧的《山行》,從字面上看,用字簡單,並不生僻,但是蘊情深刻,是杜牧詩中的較爲獨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動的時間在晚唐,少年的報國之志卻被現實無情地打壓。因此,杜牧詩風成熟之作多有時代的“憂傷”,譬如“欲斷魂”的失落、“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哀嘆。然而這首《山行》卻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脫俗。詩人看到那一林的楓葉雖經冰霜卻依舊紅於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壯志。平易近人的詩句中飽含了自己滿腔的熱情。

這首詩貴在全詩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過程。如果把詩句拆分成一句一句來理解解釋,你會覺得索然無味。

《贈劉景文》和《山行》雖然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兩首詩比較一下卻是可以對宋詩和唐詩的某些特點有一定的瞭解。宋詩偏重“理”,詩中往往要說一個道理,蘇軾詩中的如“橫看成嶺側成峯”等;唐詩則偏重“情”,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詩注重對仗工整,因此詩中常有妙對佳聯,如《贈劉景文》中的第一聯;唐詩雖有對仗要求卻更注重全詩情感的描寫,如《山行》。

杜牧古詩《山行》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彙: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石徑斜坡楓林於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於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後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⑴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問:秋天的山裏有什麼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雲、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⑶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爲了看什麼?(火紅的楓林)

⑷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⑹瞭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師在學生講後歸納詩意: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飄着白雲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車是因爲愛這傍晚的楓林,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⑻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⑴這時候的楓林像什麼?(火炬、花海。)

⑵這麼美的楓林該怎麼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背誦課外蒐集的寫秋的詩。

五、作業設計

背誦古詩。

杜牧古詩《山行》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賞析詩畫藝術,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巧妙構思構圖,畫面體現古詩意境。

2、激發學生參與背誦古詩、瞭解古詩,更注重營造輕鬆愉悅的藝術氛圍,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和想象繪畫能力,體現詩情畫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情感,從中得到美的啓蒙、受到美的薰陶。

3、透過古詩配畫,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透過學習古詩,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繪畫。

2、畫面的巧妙構思及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體現古詩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範畫、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

2、你喜歡秋天嗎?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欣賞秋天的美景(課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季節,你們想不想畫一畫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詩,並來畫一畫詩中的內容。板書:《山行》。

二、感知古詩大意,吟誦古詩

1、(課件出示)

山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課件)範讀

3、(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要讀出古詩的美感和韻味來。

(2)小組討論並瞭解這首古詩的大體意思。

學生感知古詩大意(自主學習,小組之間討論交流)

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車只是因爲喜愛傍晚的楓林,那經過霜打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3、檢查古詩誦讀情況。

誰來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生評價。

4、自編動作吟誦古詩(男女分組讀,紅黃藍綠隊賽讀)

三、欣賞激趣,構畫古詩

出示範畫,欣賞

1、畫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2、這麼美的景色,你們想不想把它畫下來?

3、誰來說一說古詩配畫的要求?應該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力)

師:首先要畫上一座山,不過這是什麼季節時的山呢?你從哪看出來?(寒,有楓林)

師:是啊,這是深秋時節的山,給人一種涼意,所以詩中稱它爲“寒山”。

師:接着畫上什麼?(小路)這小路是用這麼鋪成的呢?(小石子)哦,原來是用小石子鋪成的小路,課文中用了哪個詞啊?(石徑)但是這是一條怎樣的石徑呢?是筆直的嗎?從哪看出來?(斜)

師:詩中還提到了什麼?(白雲、人家)這人家該畫到近處還是遠處,爲什麼?

師:這雲又是怎樣的雲呢?()的雲

師:是啊,放眼望去那白雲繚繞的地方有幾戶人家,除了這些,你彷彿還看到了什麼?

師:在這寒山上行走,最奪目的要數什麼?(楓林)爲什麼?

師:老師該用上什麼顏色呢?爲什麼?是啊,“紅於”在這裏表示比……更紅,這霜葉比二月裏的花還要紅,多美啊!你能用一個詞兒來形容這山上的楓林嗎?

師:這麼美的畫面,我們想不想立刻把它畫下來。

四、作業超市

關於秋天的古詩:《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學生欣賞其它《古詩配畫》作品,感受詩情畫意。

2、學生自主選擇古詩,爲古詩配畫。

3、學生爲古詩配畫,教師巡視指導。

4、分紅、黃、藍、綠四個隊進行比賽,看看哪個隊畫得好,而且更有創意。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展示作業,師生評價。

2、教師小結

3、請同學們辦一期關於秋天的手抄報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

《山行》與《贈劉景文》相比而言,簡單易懂,學生能用自己的話理解詩意,但是個別字義還需老師點撥,例如:“坐”,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詩中是“因爲”的意思,“於”是比的意思,“紅於”是“比……紅”;“徑”是指小路;“斜”是指彎彎曲曲的意思。抓住這些關鍵詞,古詩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再抓住詩中的幾處景物: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學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詩的主題,感受到作者對着深秋的讚美與喜愛,再配合多媒體教學,詩情畫意,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感輕鬆,課後拓展兩首詩,一首描寫秋天的詩《秋夕》,與《山行》形成對比,《秋夕》描寫的是一幅孤單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詩選自《聖言善語》節選:……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讓學生更準確的理解《山行》中霜葉和二月花相對比的寫作特點。語文教學既抓住課本教學,又拓展課外閱讀與積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山行》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區別“停”“亭”。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上節課我們傾聽了《春曉》鳥兒清新的叫聲,感受了《夏日》裏唯有蜻蜓飛的靜謐美景,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另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秋天。請你看一組圖片:出示楓葉、楓樹、楓林的圖片,你有什麼感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如爍彩霞,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了一首好聽的詩,你想讀讀嗎?請你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2、誰願意給大家讀讀?指讀。

3、出示畫面,師說意境: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後出遊,他來到了林木蕭條的山前,看見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山頭,那山上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看見幾戶人家,詩人因爲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你聽:師配樂範讀課文。

4、請你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感悟詩意,讀中體會詩情。

請你讀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1)遠上寒山石徑斜 板:寒山 石徑 學習“徑”字。請同學說說哪個字是小路的意思?從“寒”中你知道了什麼?(深秋季節)

(2)白雲生處有人家 板:白雲 人家 白雲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說明山很高

師引讀:到底是深秋時節啊,的確有些寒意了,詩人遠遠望去,不僅感嘆到:“遠上。白雲。”請你結合圖畫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

(3)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構成了一幅靜謐濃郁的山村秋景圖,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腳步,你從哪句話中知道他停下來了?“停車坐愛楓林晚。”

·區別“停”“亭” 出示涼亭的圖片,字理,怎樣記住這個字?字謎: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動作。出示句子:詩人(停)下腳步,來到一座(亭)子旁來觀賞這美麗的楓林。

由於特別喜愛楓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車來觀賞。這句話哪個字說出了詩人的喜愛之情呢?(愛)正是因爲楓林的美麗,所以作者對它產生了由衷的喜愛之情,不僅感嘆到:停車坐愛楓林晚。你願意讀讀這句話嗎?

讓我們再次欣賞一下這美麗的楓林。

(4)面對如此美麗的楓林,你想讚美一下它嗎?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你此刻的感受。詩人又是怎樣讚美的呢?“霜葉紅於二月花”

爲了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詩人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也與這自然融爲一體,成了這景色的一部分。分層次指導朗讀: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楓葉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紅豔,他不由得發出感嘆:霜葉。b。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詩人心裏充滿了感動,他不由得發出讚歎:霜葉。c。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透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發出驚歎:霜葉。

(5)古往今來,楓葉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精靈,被人讚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杜牧的這首紅葉詩,也寫了一首紅葉詩,名叫《和杜錄事題紅葉》。 “和”在這裏讀hè,意思是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杜錄事就是指杜牧。請你試着讀一讀: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讀,齊讀。師:在農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樹葉經霜打了以後,在秋天裏一下子都變了樣。你看,漫山的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卻不是因爲火才使它這樣紅的:又像盛開的鮮花紅紅的,但卻沒有等到春天就開放了。這首詩被稱爲《山行》的姐妹篇。請你試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們帶到秋的美景中,大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也不乏生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出示《楓橋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山行》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瞭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爲什麼?(生思考,後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爲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爲“老杜”,稱杜牧爲“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琅琅上口爲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彙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爲。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於: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爲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爲“因爲”。因爲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爲傍晚纔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爲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爲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爲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爲“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瞭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麼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遊: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佈置】

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雲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